
隨著人們對空氣質量關注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能隨時了解身邊空氣質量,于是一種所謂的民用型PM2.5檢測儀也被稱為霾表的產品火爆了起來。

為了評估目前電商平臺銷售的霾表產品質量,國家質檢總局近日組織開展了對網售霾表產品的風險監測。
抽取樣品的產地覆蓋北京、廣東、上海等省市。
30個霾表樣品中有29個沒有明確標識企業執行的標準
這些樣品的外包裝和說明書上,大部分都明確標注了該產品對于PM2.5細顆粒物的檢測范圍,有的還聲稱可以檢測甲醛、揮發性有機物等。有13批次產品分別在說明書、外包裝或網頁上宣稱了產品能達到的具體精度。

上海市計量院材質中心高級工程師沈浩表示,很多樣品都把自己的精度要求寫得很高,級別要求很高。據介紹,精度達到正負10%甚至正負5%已經超過了價格數萬元的專業級別的檢測儀器的檢測精度。

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監督司質量監督處處長吳向前:這次我們組織對30批次的霾表,進行風險監測,這30批次的霾表都是從電商平臺購買的,通過我們的分析,有29批次沒有明確標識企業標準,這就給我們的霾表的質量帶來一定的隱患。
兩套方案測試,30批次樣品全軍覆沒無一合格
由于目前針對霾表產品還沒有相關國家標準和技術規范,抽到的樣品也沒有明示企業采用的標準,因此專家根據現有相關檢測儀器的國家標準設計了兩套風險監測方案,模擬了兩種不同環境條件,分別測試霾表讀數的準確性,而最終衡量一臺霾表準確程度,有兩個關鍵指標,分別是產品示值誤差和測量重復性。
上海市計量院材質中心高級工程師丁臻敏介紹,示值誤差是在設定標準濃度和PM2.5檢測儀顯示標稱濃度之間的誤差。測量重復性為重復測量同一濃度,測試數據是否可靠。示值誤差越小,測量重復性越好的產品越準。

所有樣品示值誤差均無法達到正負20%的精度
檢測人員將采樣的30批次PM2.5測試儀分幾次放入一臺特定的粉塵濃度測試儀計量裝置進行檢測,試驗中發塵所用粉塵也是專門的標準粉塵。

當測試倉內PM2.5細顆粒物顆粒濃度達到300微克每立方米時,測試艙內的樣品有一臺讀數最終顯示為140微克每立方米左右,一臺讀數在50微克每立方米左右,還有一臺顯示僅為25微克每立方米。

這次風險監測統一設定霾表樣品的試驗數據,如果誤差超過了正負20%,就視為不符合參考標準的要求。專家介紹,數據顯示,這種試驗條件下,30個樣品沒有一臺示值誤差和測量重復性同時達到正負20%的精度。
所有樣品均不符合參考標準要求
檢測人員又參照《室內空氣凈化器凈化性能評價要求》對三十臺樣品進行了檢測。
這次檢測是在測試艙內模擬 PM2.5分別為50微克/立方米;100微克/立方米;250微克/立方米;500微克/立方米四個不同濃度條件下進行的。
數據顯示,在這種現場模擬實驗條件下,30批次樣品,沒有一件樣品能夠達到在所有測試濃度條件下都符合參考標準要求。

專家拆解霾表:內部結構簡單 無技術含量
專家分析,這類PM2.5檢測儀的自身構造可能是造成測試數據準確程度低、誤差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專家拆解了幾個本次風險監測的樣品后發現,這些霾表設計比較簡單,沒有輔助的風扇或其他輔助氣流進入裝置,因此進入的空氣較少,準確程度可想而知。

專家還表示,大部分樣品的外形雖然不同,但是內部構造大同小異,絕大多數沒有自凈功能,不能夠自動校準,對于使用后粉塵污染帶來的傳感器敏感性下降甚至測量誤差難以解決,有的傳感器甚至就是擺設。

使用不合格霾表會引起心理恐慌
專家表示,目前大部分霾表產品在實際使用中容易受溫濕度、風速等環境條件的影響,顯示濃度的數值通常不穩定。消費者依據這樣的霾表顯示數據作為日常出行防護指導可能導致防護措施不當或過度防護,甚至引起心理恐慌。
對不符合要求的霾表進行下架處理
質檢總局會將結果通過電子商務產品信息共享平臺,共享給電商平臺企業,要求電商平臺企業對不符合要求的霾表進行下架處理。另外一方面我們也會反饋給生產企業,要求生產企業從生產設計、生產工藝等方面去進行整改。
據了解,作為一種新型的民用環境監測類產品,家用PM2.5檢測儀的聯盟標準已經在加緊制定中,考慮到PM2.5檢測儀本身的特殊性,標準著重在功能性方面對該類產品進行定位,將家用PM2.5檢測儀與專業檢測儀器區別開來,標準有望在今年出臺。
消費者希望有經濟方便的工具能夠用以了解空氣質量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空氣檢測本身的復雜性是客觀存在的,目前的科技水平還很難把相關的高精度檢測設備成本做得很低,所以不要盲目相信電商平臺上簡易霾表低價又精準的宣傳,謹慎選擇相關產品,監管部門也應該抓緊工作,把那些沒有使用價值的“擺設類”產品盡早清除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