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兩歲男童浩浩墜井后被成功營救一事引發輿論強烈關注。在對眾志成城的救援點贊的同時,不少人也對農村部分機井的安全保障問題表示了擔憂。6日,記者根據部分熱線電話線索和齊魯壹點用戶的相關反映,到聊城、濟寧、淄博等地的田間地頭,就部分機井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了探訪。

壓在井口的石頭
一推就能推掉
6日下午,根據村民的反映,在當地居民的帶領下,齊魯晚報記者同當地水利站工作人員來到位于聊城市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區鳳凰街道辦事處的楊于村實地探訪,在村北的一處麥田里,記者看到了村民反映的“無蓋井”。井口高出地面約半米,上面簡單壓著石塊和磚頭。“周圍的數十畝地都是靠這眼井灌溉,已經用了很長時間了。”現場一位村民說,從開始用就沒有專門的蓋子,每次用完,擔心出危險,也怕井中掉入雜物,他們會用石頭和磚塊簡單蓋上,“但是這樣一點也不牢穩。”記者現場查看了下壓著的石塊,輕輕一推就能推掉。
“這眼機井有70多米深,是村民合伙出資打的。”楊于村村主任王景福說。和本報記者一同前來的當地水利站工作人員介紹,村民反映的這眼井是典型的灌溉用沙管井,井口內徑40厘米,外徑60厘米。推掉上面的石塊,從井口向里望去,有三米左右便是水面。“大人一般沒事,小孩如果調皮不慎掉進去,生還的希望不大。”一位村民說。
王景福介紹,村里的機井井蓋基本都存在同樣的情況,“只有一口弄了水泥基座,加了鑄鐵的蓋子還上了鎖,也是村民自己弄的。”在王景福的帶領下,記者又查看了三眼機井,發現是同樣的狀況,都是磚石做蓋,有的井口隱沒在麥地里,不仔細看還看不著。經過統計,該村有21口井需要加裝井蓋。
除了楊于村外,6日一天,齊魯晚報記者統計發現,聊城東昌府區的沙鎮、朱老莊,莘縣的河店、古云等地通過電話報上來的需要加裝蓋子的機井就有近百眼。下一步,齊魯晚報將聯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進行實地查看,為這些無蓋井盡快加裝安全裝置,戴上“安全帽”。
農忙季節
很容易發生意外
記者在2014年曾經發生女童墜井事故的嘉祥縣嘉祥鎮陳莊村走訪發現,村里新打的機井基本都安裝了井蓋,而一些廢棄的機井用石塊或樓板蓋著,少部分雖然被填埋,但仍然有井口裸露在外的情況。采訪中村民稱,為了徹底消除隱患,還是希望所有的機井都能安裝上井蓋。
陳莊村民陳先生說,“村里灌溉農田在地頭打了不少機井,一些機井沒有井蓋,井口裸露在外,確實存在安全隱患,尤其是不在農忙季節的時候,村民路過機井時,如果疏于留意,很容易發生墜井意外。
得知齊魯晚報發起的給機井戴“安全帽”活動,陳先生非常興奮,“在用的機井有一些是村民自己打的,井蓋丟失也少有人關心,定制井蓋送井蓋的事還是第一次聽說,這確實是一件便民利民的好事。”陳先生說,井蓋雖然不大,卻能讓村民感覺到溫暖和關愛。
淄博市水利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2012年全國第一次水利普查中,淄博的機井總數是4.6萬眼。“即日起,我們首先從全市范圍內調查摸排出200眼報廢機井。”該負責人說。(記者 李懷磊 張超 蘇洪印 鞏悅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