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清明小長假最后一天,恰逢清明節,我市各殯儀館、墓地迎來了祭掃最高峰,僅昨天一天全市就有14.74萬人次出行祭掃,三天小長假,我市共逾30萬市民出行祭奠先人,達到了歷史最高峰。清明節三天期間,記者走訪我市各殯儀館、墓地發現,禁燒第10年,我市清明節的“低碳”觀念深入人心,漫天紙灰和煙火一去不返,鮮花祭奠、網上祭奠等低碳且又文明環保的祭祀方式,被越來越多的煙臺市民所接受。
鮮花祭祀成為主流
昨天是清明節,來祭掃先人的市民格外多。上午,在前往回龍山功德園的道路上,不時可以看到攜帶鮮花前來祭祀的市民。上午8點多,市民林女士和家人一起乘坐免費專線車到達功德園,在園內的鮮花店停下腳步,購買了兩束黃白相間的菊花。“以前都是帶紙過來,現在則更愿意選擇使用鮮花來祭祀,鮮花比較衛生,也比較符合現在的文明祭祀。”林女士稱。
在劉盛蘭老人和王媛媛的墓前,堆滿了園區和市民送來的鮮花,煙臺十佳好人王大珍也為劉盛蘭老人送來祭品。記者在回龍山功德園看到,來祭奠親人的市民幾乎人手一束菊花或絹花,有的還用手推車推著插滿菊花的花籃。此外,還有市民手捧絹花或盆栽鮮花祭祀,鮮有帶燒紙的。
在芝罘區殯儀館骨灰堂里的寄存室里,儲存格里都擺放有鮮花、絹花等物品,沒有焚香燒紙的。芝罘區殯儀館免費為市民提供50個祭祀小桌,給祭掃市民祭祀用。“往年這些小桌為外面承包,使用會收取20元租金,今年我們全部收回來免費為市民提供。”殯儀館楊主任介紹。記者在祭祀場地看到,現場沒有一絲的煙跡,50個小桌子上面擺滿了鮮花,給人一種既嚴肅又清靜的感覺。
禁燒得到九成以上市民響應
“這幾年人們越來越重視逝者‘身后事’的綠化。”昨日,回龍山功德園負責人孫華軍介紹說,諸如草坪葬、樹葬、海葬、花壇葬、壁葬,這些新方式漸漸為大眾接受,燒紙錢也成為大家摒棄的舊習俗。今年,回龍山功德園在繼推出“千紙鶴寄相思”活動后,又推出了“天堂郵箱”活動,倡導文明低碳祭先人。下一步,回龍山功德園將聯合市民政部門共同設立煙臺市海葬紀念墻,為參加海葬的逝者家屬留下祭奠先人的地方,也向市民倡導這種低碳環保的殯葬方式。
芝罘區殯儀館牟主任告訴記者,從今年清明祭祀的情況來看,9成以上市民都已經自覺地選擇用鮮花或絹花等文明祭祀品,替代燒紙錢。禁燒令由第一年的被動執行,到現在10年時間,已經是大家自覺主動遵守的規則了。
“文明低碳祭掃是推進殯葬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市連續10年的禁燒活動,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民政部門還將盡可能多地提供多種環保、文明的祭祀方式,引導市民逐漸轉變傳統祭祀方式。大力推廣家庭追思會、網絡祭掃、鮮花祭掃、踏青遙祭等文明低碳的現代祭掃方式,積極組織社區公祭、集體共祭等現代追思活動,使群眾由實地實物祭掃轉移到對逝者的精神文化傳承上來。
來源:煙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