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齊魯網3月30日訊 (記者 費燕妮) 記者從山東省政府網站獲悉,《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全省農業科技園區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于近日出臺。《意見》指出,在“十三五”期間,建成一批功能清晰、要素齊備、模式創新、上下聯動、線上線下互動的農業科技園區,構建具有我省特色、結構完善的農業科技園區體系,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實現全省覆蓋、無縫銜接,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走在前列的目標。

  《意見》要求,爭取在我省有特色、有競爭優勢的設施蔬菜、特色果品、海水農業、海洋養殖等方面布局新建1-2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新建10個左右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深入實施《山東省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管理辦法》,新建20個左右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范提升省級農業科技園發展水平;發揮“互聯網+”農業科技服務的作用,在所有涉農縣(市、區)建設完善云農場縣域綜合服務中心和全覆蓋的村級服務站點,形成線下實體農業科技園區與線上云農業科技服務實時互動、有機銜接的良好格局。全省活躍在農村一線的科技特派員總數達到1萬人以上,帶出一批“鄉土農技能人”。

  《意見》指出,打造全省優勢產業集群。通過建立農業科技園區聯盟、產業聯盟、質量聯盟等,精心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加強相同相近產業類別農業科技園區的力量集成、優勢互補,形成規模效應;推進不同產業類別、產業鏈條不同環節農業科技園區的跨界聯合,探索產業鏈條整合、重構,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

  重點發展以壽光市、蘭陵縣、聊城市等為代表的設施蔬菜,青島、煙臺、威海等為代表的海洋生物,魯南、膠東半島等為代表的林果業,以及畜禽、農機、化肥農藥等千億級農業產業集群,著力壯大花卉苗木、中草藥、食用菌、高油花生等百億級產業集群規模,提升菏澤牡丹、東阿阿膠等一批知名農業品牌影響力。

  《通知》明確提出,打造優勢特色產業和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基地。依靠農業科技園區輻射帶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區域經濟跨越發展。

  壯大區域優勢特色產業。按照“一縣一園一特色”思路,通過提升園區產業創新能力、拉長產業鏈條,健全與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相配套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輻射帶動全省每個農業縣(市、區)打造1-2個產業規模超10億元的優勢產業。重點推動國家和省級農高區立足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和資源稟賦,發展差異化、個性化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形成規模集聚和品牌效應。

  扶持農業科技骨干企業發展。鼓勵農業科技企業進入農業科技園區,實現集群化發展、鏈條式布局,促進創新鏈條不同環節企業間的分工合作,減少無序競爭、推進互補共贏。加快推動具有核心競爭能力和市場占有率的農業科技龍頭企業成長為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激勵農業創新型小微企業向“專、特、精、新”方向發展。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等多元發展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促進先進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發揮農業科技園區科技資源集聚、產業化程度較高等有利因素,推動園區聯合高校科研單位建設一批特色“農業科技成果轉移服務中心”,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組織化、規范化,優化配置技術、資本、管理等現代市場要素,提高縣域、農村承接農業高科技成果轉移、加速產業轉化的能力,促進成果轉移服務規范化、成果效益最大化。圍繞良種培育、新型肥藥、加工貯存、疫病防控、設施農業、農業物聯網和裝備智能化、土壤改良、旱作節水、節糧減損、食品安全以及農村民生等重點領域,強化先進農業技術的集成、組裝與配套,現代“種養加”模式的集中展示與孵化,加快現代農業高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和產業化進程。

  開展農業農村創新創業服務。加強各類農業科技研發機構、實驗基地、專家工作站、測試檢測、技木交易、信息服務、創新創業孵化器等創新和服務平臺建設,推進資源集成、共享共用。加快農業農村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建設,建設一批集農科研發、農技推廣、科技精準扶貧、農村鄉土人才培養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等功能于一體的“農科驛站”,構建扎根基層的新型科技服務站點,利用線下孵化載體和線上網絡平臺,為科技特派員、農村中小微企業、返鄉農民工、大學生等提供創意創業空間、創業實訓基地,構建科技咨詢、質量檢測、科技金融、創業培訓和輔導、管理、法律、財務等一站式開放性全方位新型綜合服務體系,營造專業化、社會化、便捷化的創業服務環境以及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一二三產業融合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依托農業科技園區率先示范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發展。推廣農業大數據,加強智慧園區建設。完善農資電商、農產品定制與交易、農村物流、農技服務及農村普惠金融等全方位定制化服務,助力農業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融合。加強農業名優品種、制作工藝、鄉土文化等原產地保護,充分挖掘區域農業文化、傳承農業文明,培育發展農業科技園區文化與品牌創意產業,打造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新業態。組建園區質量聯盟,形成農業科技園區背書的有公信力的農產品安全檢測體系、質量追溯體系,培育知名農業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

  搶占自主知識產權制高點。強化園區發明專利、技術標準、動植物新品種(系)等知識產權的創造、引入、利用、保護工作,提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比重,支持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群),為培育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壯大優勢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奠定基礎,為提升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轉型升級提供科技支撐,努力形成我省農業科技的話語權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的領導地位。

  示范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堅持農業高科技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按照產城一體化、產園一體化思路,充分整合各類資源,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一批農業優質產業、農業觀光旅游、鄉土風味文化等“特色小鎮”,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的生態小鎮,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示范。引入人才、技術、資本等高端要素,引導組織農民開發農業生態旅游、觀光休閑等項目,推進園區優勢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打造創新發展新亮點。

  壯大農村科技人才隊伍。在高效生態農業領域實施“泰山產業領軍人才”計劃,培養形成一支農業技術骨干隊伍。切實發揮科技副縣長對區域科技創新的指導作用,以園區為紐帶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資源與有效科技需求的實質對接。有效激發科技特派員服務農村基層、服務創新創業的熱情,以園區為基地,支持科技特派員公益性科技服務與創辦領辦新型農業經營服務主體并舉,健全農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支持西部經濟隆起帶基層人才扎根基層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創業和創新,鼓勵農民工、大學生等回鄉創業,帶動貧困村依靠科技脫貧致富。強化鄉土人才、職業農民、致富帶頭人的培訓指導,加快培養引領帶動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科技人才隊伍。

  扎實推進科技精準扶貧。依托農業科技園區龍頭企業、科技特派員、云農業科技園、“農科驛站”等,實施科技精準扶貧,因地、因業、因戶、因人確定扶貧脫貧對策,開展對重點貧困村、貧困農戶的定制化農業技術咨詢指導、產業幫扶帶動,提升扶貧開發的整體效益,形成提高貧困農戶造血功能、自我發展能力的長效扶貧機制。

來源:齊魯網-閃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