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稱為網絡直播元年,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的直播平臺有近 200 家。經過近一年的廝殺博弈后,中國網絡直播戰局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3月28日,直播天下與第三方大數據分析機構標準排名研究院聯合發布《中國直播行業熱度報告(2016 年度)》,該報告依托于全平臺全網有關直播業數據,總結了2016年直播行業的發展的趨勢和特點。
《報告》認為,今年的直播大戰將進一步升級,隨著監管政策的補位,行業洗牌在所難免。以下是有圖有數據的直播數據“盛宴”,各位enjoy~
BAT等巨頭爭搶直播版圖
2016年資本裹挾下的直播行業強勢發展,號稱擁有千億的市場份額,甚至推動著視頻新媒體行業邁入爆發階段。截至2016年6月份,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到 3.25 億,占網民總體的 45.8%。
龐大的市場吸引了資本的瘋狂進入。僅在 2016 年下半年,就有包括熊貓直播、觸手 TV、斗魚直播等視頻直播平臺宣布獲得過億元融資,估值更是紛紛達到數十億元人民幣,資本中不乏騰訊、阿里、百度、360、小米、新浪、網易等互聯網巨頭。

《報告》依托百度搜索指數、APP下載量等指數,按照各50%的權重進行加權排名,虎牙直播、熊貓TV 、YY直播、斗魚直播、花椒直播、直播吧、映客、觸手TV 、風云直播、龍珠直播成為“ 2016 年度直播平臺十強”。

直播行業進入“戰國時代”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的直播平臺有近 200 家,但從直播平臺熱度榜的前 50 家數據來看,直播平臺發展良莠不齊。以安卓系統 APP 下載量為例,下載量過千萬次的直播平臺僅有28 家。
由于競爭壓力增大、政策趨嚴、虧損嚴重、融資變難,“百團大戰”之后直播行業隨時面臨著“生死劫”。除上市的YY 直播外,多數直播平臺目前仍處于 A 輪融資階段,B、C 輪融資平臺的比例較少,也有一些直播平臺直接被上市企業并購,行業尚未出現真正的“領頭羊”。

從各個平臺在移動搜索指數的占比來看,直播吧、虎牙、觸手 TV 所占比例較高,三家平臺總計占比 53%。而第四名到第十名的各家平臺占比均在 3%-9%之間,受關注度相差不大,較為分散。其余四十家平臺占比總共占比 13%,競爭較大。

垂直細分平臺或成新風口
目前中國的主流直播平臺分為娛樂、電競游戲、垂直等三個大類,“中國直播平臺熱度排行榜(2016 年度)”前五名中,虎牙、熊貓、斗魚均為電競游戲類直播平臺,而 YY、花椒則為娛樂類直播平臺。
《報告》顯示,未來的直播類型正朝著垂直即教育、財經、電商、體育、社交等方向發展,“直播+”概念正在爆發。直播平臺熱度榜 50 強中已有此跡象,例如專注于體育的直播吧、風云直播;專注于社交的 Blued 直播、陌陌直播;專注于財經股市的牛仔網直播室等。雖然入榜 50 強的垂直平臺屈指可數,但課題組預計,2017 年將是這些垂直領域直播平臺的風口期。
1、直播+體育:目前主流的體育 APP 基本都具備了直播比賽的功能,例如章魚 TV、直播吧、風云直播等。
2、直播+ 社交:以陌陌為首的社交平臺將直播內嵌其中,掀起了社交直播垂直領域的發展高潮。類似的平臺還有以同志社交為主的 blued 直播等。
3、直播+電商:淘寶、天貓、唯品、聚美優品、蘑菇街、聚劃算、蘇寧易購等等主流電商平臺,基本都開通了自己的直播通道。
4、直播+教育培訓:比如 YY 直播專設教育頻道,開啟各種線上直播教學。
2017 年將迎行業“大洗牌”
作為一個新經濟模式,直播行業內的規范制度還存在諸多短板,為追求觀看數量和打賞額度,很多商家冒險去鉆監管盲區的空子,依靠色情內容吸引觀眾,裸聊直播平臺屢禁不止。
由于成本低,惡俗、低質的 UGC(用戶生產內容)內容不斷充斥著整個直播平臺。很多平臺對于主播的甄選沒有標準,來者不拒,這就造成了主播的素質參差不齊,出現了越來越多搏出位的主播。同樣,有一些初創平臺為了吸引流量,故意引導或者默許主播們的出位直播。
但隨著《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和《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陸續出臺,直播監管政策正在不斷收緊。
2016年4月,文化部查處了26個網絡表演平臺,有4000多個涉嫌嚴重違規的表演房間被關停;2016年7月,文化部查處26個網絡直播平臺,斗魚熊貓六間房被要求整改,各大網絡表演平臺共關閉嚴重違規表演房間4313間,處理違規網絡表演者16881人;2017年3月6日,北京首次關停涉黃直播平臺“夜魅社區”。

另一方面,隨著在線直播的曝光率持續走高,資本源源不斷聚集于直播行業,直播市場的版權資源、主播、用戶的搶奪大戰還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如何能在商業模式上成功轉型,如何能夠通過內容取勝,將是直播行業在洗牌中前進的兩大重要動力。
事實上,直播平臺未來想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必須從根源下手,第一步便是提升內容質量。作為零散用戶貢獻內容的 UGC 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承擔此重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將出現越來越多以 PGC(專業生產內容)模式為核心的公司團隊。
記者/閆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