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北京3月11日訊(特派記者 樊思思 王磊)隨著中國進入人口老齡化高速發展期,持續上升的患病率成為老齡人口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面對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醫養結合的服務模式越來越受到歡迎。醫養結合在山東發展得怎么樣?遇到哪些問題?怎樣才能把“醫”和“養”結合得更好?來聽聽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怎么說。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衛計委副主任仇冰玉,作客大眾網“兩會有約”。
“養離不開醫,特別是對于老年人來說。”3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仇冰玉做客大眾網“兩會有約”,他說,山東是人口大省,也是老年人較多的省份,早在1994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早5年,截至去年,全省60歲以上人口占比達到19%。老話說“養兒防老”,但從如今常見的“兩個子女+四位老人”的情況來看,僅靠家庭力量照顧老人顯然是不夠的。仇冰玉說,把“醫”和“養”有機、有效結合起來,可以進一步提升養的質量,更好地實現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醫養結合的形式很多,作為衛生部門來說,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積極鼓勵和推動各種形式的醫養結合模式發展。仇冰玉介紹,這其中包括將社區醫院的醫療資源輻射到養老院,醫院與養老機構合作提供專門服務,醫療機構直接開展養老服務等等。再比如,比較受歡迎的社區日間照料服務,老人白天可以在社區得到集中照顧,晚上還可以回家住,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則在其家中設立病床,這些都是為適應不同老年群體的實際需求而發展的。
“目前全省醫養結合機構大約有1200多家,總體來講發展還是比較快的。”仇冰玉說。以濟南善德養老院為例,這是一家集養老、醫療、教學、研究為一體的綜合養老機構,也是山東省和濟南市重點投入建設的民生工程項目,在全院800個床位中,醫養結合床位占到500個。善德養老院采取專業醫療機構運營模式,由山大二院運營,能夠充分利用醫院的先進醫療技術,有效解決了一些老人長期患病住院,或者經常跑醫院的需求。目前,善德養老院已申請建立“山東大學老年研究院”,在養老服務、老年病醫療服務、人才培養、老年醫學和養生保健相關領域進行科學研究,努力在養老事業上探索出一條切實可行的醫養結合的新路子。
大眾網記者了解到,近幾年,山東對養老服務業非常重視,也出臺了一些相應的政策措施,比如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意見》,省老齡辦、民政廳等部門《關于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的意見》等。對于興辦醫養結合服務機構的,在建設和運營上給予補助,在融資上給予補貼,在土地使用上優先考慮和保證,這些措施有效促進了醫養結合機構的規模化發展。
醫養結合的發展前景很廣闊,但在推行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少問題,尤其是政策實施難、落地難。仇冰玉告訴大眾網記者,目前醫養結合機構中的大部分都沒有納入醫保,山東省1200多個醫養結合機構中,納入醫保的只有110個,已經納入醫保的機構覆蓋的病種也很少。沒有醫保,老百姓個人就得多花錢,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老年群體主動走入醫養結合機構。
另一方面,醫養結合機構的許可標準仍然比較高,不少準備做養老服務的機構拿不到民政部門的許可證,也就拿不到政府的專項補助,積極性大大降低。仇冰玉介紹,去年山東拿出1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鼓勵醫養結合服務業發展,結果由于不符合個別標準細則,很多醫養結合機構無法享受補貼。因此,適當調整醫養結合機構的申辦標準,采取更靈活的方式,對于調動行業發展積極性是十分必要的。

全國政協委員、省文聯副主席孔維克接受記者采訪。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文聯副主席孔維克也表示,受多種因素制約,雖然我國已經進入并將長期處于老齡化社會,但機構康養、社區康養工作還比較薄弱,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在政府補貼方面,他建議,把康養服務業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并建立自然增長機制,進一步提高對康養機構的一次性建設補助和運營補貼標準,增設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農村幸福院運營補助,對于大學生和有專業職稱人員入職康養機構給予一次性補助。他還建議,建立多元化康養服務模式,通過統籌醫療衛生、健康養生與康養服務資源布局,補齊目前康養產業中“康養結合”的短板。
養老服務業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持。仇冰玉說,現在大部分養老機構、醫養結合機構招聘的工作人員,許多都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人員素質不達標。在這方面,山東的做法是出臺一些鼓勵政策,例如在職稱評定、績效工資方面給予照顧,鼓勵人才到基層養老機構去服務。對此,孔維克也建議,要繼續加強康養服務隊伍建設,在各類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設立康養專業,建立康養專業培訓基地,培康養年服務管理、健康養生、醫療保健、護理康復、營養調配、心理咨詢等方面的專業人才,為康養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我們不僅要擴充醫養結合服務的規模,同時,還要注意滿足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仇冰玉說,養老服務需求在農村、城市的需求可能不大一樣,在不同家庭、不同身體狀況的老年人那里,需求更是千差萬別。政府要發展醫養結合業,需要進一步細化、優化“服務包”,制定適合不同人群的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目前正在探索的一些城市,濟南推出家庭醫師服務,威海建立了市級養老服務信息平臺,青島則建立了養老護理保險基金,這些都有效促進了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