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有許多名吃,除了食物噴香誘人之外,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每一道菜背后的故事,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一下那些“有故事”的魯菜↓↓

  聽聽飯桌上的故事。

  小小一碗臨沂糝,千百年前的王羲之也喝過

  東晉時,一對窮困潦倒的外地夫婦逃荒來到臨沂,大書法家王羲之經常接濟他們。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為了報恩,將家中留著下蛋的母雞殺了做湯,并在湯里加了一些驅寒中草藥,本想把雞煮得爛一些,可看火的丈夫睡著了,湯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雞湯被煮得黑糊糊,可家里又沒有其它東西,只好把煮“糊”的雞湯送給王羲之。

  王羲之看著送來的雞湯,不好意思拂了人家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嘗了嘗,沒想到這一喝,登時神清氣爽,病好了大半,一時興起,隨手提筆寫下“米參”二字,后人就把它稱做糝。

  話說到這里,“糝”這個字肯定有不少人查字典了吧,正確的讀音有三個哦sá,shēn,sǎn,其實到了店里實在記不起來了,小編一貫的做法是“老板,來碗這個。。?!?/p>

  濟南油旋一開始不是咸的,賣油旋的從來不吆喝

  油旋是陜西榆林地區與山東濟南漢族傳統名吃,外皮酥脆,內瓤柔嫩,蔥香透鼻,因其形似螺旋,表面油潤呈金黃色,故名油旋。

  相傳油旋是清朝時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齊河縣)去南方闖蕩時在南京學來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來濟南后依據北方人的飲食特點將油旋的口味改成咸香味,一直傳承至今。

  制作油旋時,手中的搟面杖要不時地敲擊案板,發出有節奏的“鼓點”聲,這叫“打點”,是老一輩油旋藝人傳下來的。因為油旋作坊在屋里,賣油旋的從來不吆喝,他們靠打點代替吆喝聲,“老吃油旋的”聽到清脆悅耳的打點聲就知道油旋快做好了,許多老顧客就會過來買。

  現在知道了吧,來到濟南,如果聽到有人叫賣油旋的話,千萬別去吃咯!敲黑板,劃重點哦!

  鄭板橋除了詩書畫三絕外,濰坊朝天鍋據傳也是他所創

  清朝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擔任濰縣(今山東省濰坊市)縣令時,對民間疾苦十分關心。某年臘月,他微服趕集以了解民情,見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鍋內煮著雞肉、豬的肚與腸、肉丸子等各色肉品和豆腐干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并備有薄面餅,隨意自用,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

  小編老家就在濰坊,聽老一輩人就很敬重鄭板橋,難道這朝天鍋也是敬重的原因之一?不得而知。。。

  糖醋鯉魚這道菜在中國已經吃了3000多年,外國人沒口???/strong>

  以前就有聽聞,老美一些州市的魚類泛濫成災,不少網友也留言老美暴殄天物,為何不做成糖醋鯉魚來吃?!!說的也是,只怪少個大廚啊!接下來的故事,就跟糖醋鯉魚有關了。

  “糖醋鯉魚”是魯菜的經典名菜、濟南傳統名菜,早在3000多年以前,黃河鯉魚就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名食了,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在北宋時期,鯉魚焙面已經流行。它是以鯉魚——尤以黃河鯉魚為上品原料,經過初步加工后,用坡刀把魚的兩面解成瓦壟花紋,入熱油鍋炸透。然后加適量白糖、香醋、姜末、料酒、食鹽等調料,兌入開水,勾入流水芡,用旺火熱油烘汁,至油和糖醋汁全部融合,放進炸魚,潑上芡汁即成。其色澤棗紅,軟嫩鮮香,甜中透酸,酸中微咸。

  1900年,清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為逃避八國聯軍之難,曾在開封停留。開封府衙召名廚備膳,貢奉“糖醋熘魚”,光緒和慈禧太后食后,連聲稱贊。

  榮成媳婦餅,洞房后深更半夜說悄悄話時用來填肚子的…

  媳婦餅是榮成漢族傳統名點,主要原料為白面、雞蛋、豬油、白糖,餅做得要厚,要香,要甜,吃了長勁。

  原是女方出嫁放在箱底帶到婆家送給新郎的“體己干糧”,俗稱“媳婦餅”。媳婦餅還充分體現出娘家對女兒、女婿的一片關愛和祝福。此餅是女兒出嫁時,由女方娘家負責烙制的,好吃又耐存放。這種餅專門是為忙碌了一天的小兩口進入洞房后,深更半夜說悄悄話時用來填肚子充饑而準備的……

  后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這種餅就烙得多了起來,又作為禮品分發給參加婚禮的客人品嘗。

  “天下第一雞”德州扒雞的產生得感謝這位小伙計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在德州城西門外大街,有一個叫賈建才的燒雞制作藝人,他經營著一個有一間燒雞鋪。因這條街通往運河碼頭,小買賣還不錯。有一天,賈掌柜有急事外出。他就囑咐小二壓好火。哪知道賈掌柜前腳走,小伙計不一會就在鍋灶前睡著了,一覺醒來發現煮過了火。正在束手無策時,賈掌柜回來了就試著把雞撈出來拿到店面上去賣。沒想卻是雞香誘人,竟吸引了很多過路行人紛紛購買。

  客人買了一嘗,嘖嘖稱贊:不只是肉爛味香,就連骨頭一嚼也是又酥又香,真可謂穿香透骨了。事后賈掌柜潛心研究,改進技藝。這就出現了扒雞的原始做法,即大火煮,小火燜,用如今的說法就是火候要先武后文,武文有序,扒雞所以名叫“扒”起因于此。

  賈家雞有名了,老主顧建議給雞起個名字吧。賈掌柜自己也想不出名堂來。過了些日子,忽然想起了臨街有個馬老秀才,覺得他準能起個好名。于是用荷葉包起兩只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雞,快步走到馬家溜口街馬秀才家,提出請秀才品雞起名。馬秀才嘗了嘗雞,問了問做法,邊品邊吟,順口吟出:“熱中一抖骨肉分,異香撲鼻竟襲人;惹得老夫伸五指,入口齒馨長留津?!痹姵梢髁T,脫口而出:“好一個五香脫骨扒雞呀!”賈建才于第二年,即1693年把扒雞提到元宵燈會上去賣,銷路大開,名聲大振。從此,德州城出現了燒雞、扒雞同產同銷的局面,延續了若干年。

  現在想想還有些饞呢,是時候來根雞腿壓壓驚了!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編輯:校長 壹點號:深夜投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