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義增速南快北慢
各地統計部門目前發布的均為GDP實際增速,是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后,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增速,而名義增速則包含了價格的變動,用名義增速來觀察各地的經濟表現更為直觀。

通過對于30個省份(遼寧數據不具同比性,故未納入統計)名義增速的統計發現,2016年,名義增速最高的3個省份為西藏、貴州和重慶,均超過11%,從地理位置上看,它們全部位居我國的西南地區。
三甲之后,上海、江西、福建、安徽、湖北、海南、廣東的名義增速也位居前10。前10名的省份基本位于南方地區,其中既有上海、福建、廣東這樣的發達省份,也有貴州、重慶、江西等中西部省份。
在榜尾,名義增速位居后10位的省份全部位于北方,主要來自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有5個省份的名義增速低于5%,分別是山西、黑龍江、新疆、內蒙古和吉林。其中山西的名義增速僅為0.98%,黑龍江的名義增速也僅為2%。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不少北方省份的產業結構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產業結構單一,在過去幾年能源價格下行的情況下,這些省份受到的沖擊比較大。相比之下,南方省份的能源、重化產業占比較小,輕工業比較發達,因此名義增速也較高。
廣東總量比肩西班牙
如果將各省份近年的GDP總量單獨拎出來與其他國家做對比的話,中國已有不少省份“富可敵國”。
其中,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已經連續28年位居全國第一。如果把廣東當作一個獨立的經濟體,世界排位約居第15位。數據顯示,2016年廣東實現GDP為79512.05億人民幣,換算成美元是11578.8億美元,大致與墨西哥相當,直逼老牌發達國家西班牙。

有媒體報道,第二經濟大省江蘇可以對標墨西哥,第三經濟大省山東則可與印尼相提并論,而這兩個國家的GDP排名位列全球前20,而經濟總量全國第五的河南則超過排在世界第21位的阿根廷。
不過,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放緩,這種趕超的步伐也隨之放緩。
以廣東為例,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其經濟30多年來高速發展,經濟總量先后在1998年超越新加坡、2003年超越中國香港、2007年超越中國臺灣,2014年一度有望趕超“亞洲四小龍”中最大的經濟體韓國。
數據顯示,2013年廣東經濟增長為8.5%,GDP達6.23萬億人民幣,成為全國唯一一個超6萬億的省份,同時突破1萬億美元,也成為我國首個萬億美元區域經濟體。當時廣東上下樂觀預計2014年即有望趕超韓國,從而完成對“亞洲四小龍”的集體超越。
不過3年過去,廣東并沒有超過韓國,目前與韓國的總量差距仍有2000多億美元。
“這樣的差距,顯然不是一兩年就可以趕上。”彭澎分析,近幾年廣東的增速明顯放緩,追趕的步伐變慢,相比之下,韓國這幾年經濟增長勢頭不錯,其經濟總量從之前的世界排名第15位升至現在的第11位。此外,人民幣貶值也是一個重要的變化因素。
不過受韓進海運和三星等著名企業的影響,未來韓國經濟很可能放緩。彭澎說,2017年廣東有望縮小與韓國的經濟總量差距。
同時,彭澎也提醒,廣東不能只盯著經濟總量趕超韓國,應該將更多精力放在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提升方面,不斷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社會保障水平。韓國在創新能力、社會保障、文化軟實力等方面都值得廣東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