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中國共產黨濟南市市中區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在濟南大廈舉行。大會回顧總結了區第十一次黨代會以來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績,研究確定未來五年的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選舉產生中國共產黨濟南市市中區第十二屆委員會和中國共產黨濟南市市中區第十二屆紀律檢查委員會,并提出“繼往開來、砥礪奮進,建設國內知名、全省一流品質之區”的未來藍圖構想。
生產總值邁上 800億元臺階
在過去5年中,市中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生產總值邁上800億元臺階,預計2016年完成815億元,年均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90億元大關,2016年完成91.7億元。預計2016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4億元,年均增長12.4%。
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80億元,年均增長17.2%;完成進出口總額3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0.3億美元;引進千萬元以上項目1694個、億元以上項目167個,新增殼牌石油等世界500強企業19家、阿里巴巴旗下山東一達通公司等區域總部企業66家。
民生領域累計投入達到127億元,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突破4.7萬元和1.7萬元,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月580元,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年4165元,義務教育“三免一送”等16項惠民政策深入實施,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改制成立市中控股有限公司、區經濟開發投資中心,政府主導建設了濟南國際創新設計產業園、市中區濟南大學創業學院等一批創新平臺。全部完成11家區屬困難國有企業脫困,啟用新政務服務中心,推行“動態編制”管理、公務自行車擺渡、辦公資源整合、公務用車改革等措施,充分釋放改革發展的活力。
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全域統籌立體發展
市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比重優化為0.45:16.34:83.21。渣打銀行等4家外資銀行落戶市中,新增金融機構區域總部12家、總數達到67家,山東新金融產業園入駐新興金融機構70余家、管理基金達到千億元規模。泉城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星工坊、飛爾姆樂園等7個產業載體加快建設,文創產業實現突破。
北部核心區更新提升。老商埠保護開發取得歷史性突破,主題街區即將開街。英雄山街區成為全市唯一一條國家級特色商業街,整體改造工程即將完工。普利街、經八緯一等棚戶區完成改造,經四緯一、四里村等片區完成拆遷,綠地普利中心、潤華國際財富中心、山東書城等一批高端樓宇投入使用。
中部拓展區拉開框架。興隆、南北康等11個舊村基本完成改造,文莊、小嶺、山凹、魏家、陽光舜城片區等基本完成拆遷,二環南路快速路實現通車,興隆泛旅游綜合體、南北康片區等6大單體投資過百億,建筑體量300萬平方米以上的重點片區加快建設,一座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環境優美的新城正在崛起。
南部生態區綠色發展。玉符河綜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石崮等一批都市現代農業園區改造提升,新建紅符路等道路,打造仁里等17個美麗鄉村示范村,9個貧困村因地制宜發展產業項目,所有貧困戶實現脫貧,實現了生態與富民的有機融合。
6.51億元改進市容市貌 拆除違章建筑61萬平米
在改進市容市貌方面,市中區累計投入6.51億元,道路街區、鐵路沿線、開放式小區、城鄉結合部等區域整治效果明顯;累計拆除各類違章建筑61萬平方米,完成48個開放式小區綜合改造,新建改建垃圾中轉站12處,新建提升農貿市場14處、便民市場23處,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管理重心實現下移,城鄉環衛一體化深入實施,構建了責任清晰、聯動高效、齊抓共管的“大城管”體系。新建改造普利街等城區道路36條,打通七里山路西段、土屋路等瓶頸路段,全面推行社區道路微循環,治堵工作取得實效。生態環境進一步提升,累計淘汰落后產能44.5萬噸,萬元GDP綜合能耗降低17%以上。
在治理霧霾、打造生態綠色泉城方面,市中區累計治理綠化破損山體33座,新增綠地面積77.2萬平方米,打造了郎茂山公園等景觀亮點,全區森林覆蓋率、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到49.9%、44.1%、42.8%,均位居全市第一。
除此之外,市中區在社會事業方面新建學校8所、增加班數270個,學校集團化覆蓋率達到85%,所有學校全部達到省級辦學標準;建立區外來務工人員綜合服務中心,建成區醫院新院并構建“321”醫聯體,啟用區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和圖書館新館,榮獲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區等36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

未來要建國內知名、 全省一流品質之區
市中區未來5年的目標是:建設國內知名、全省一流品質之區,穩中求進并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堅持服務高標準、保障精細化,使魅力都市與自然風貌協調融合,加強以保障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對比省內同類型城區,市中區基礎設施完善、城市框架基本成型、現代服務業發達,與省外發達城市中心城區相比,市中區發展空間更為廣闊,城市建設改造與產業提升的潛力更大,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條件,將區域優勢轉化為現實發展成果。
“知名”即培養市中元素、打造市中品牌,提高市中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一流”即各項工作敢為人先、勇攀高峰、誓爭第一。“品質之區”重在凸顯發展目的和評判標準,是應對挑戰、彰顯特色、錯位發展的內在需求和必然選擇,必將成為市中未來發展的核心特征和鮮亮名片。
“國內知名、全省一流”重在凸顯發展標桿和工作要求,讓市中區的發展品質更好、服務品質更優、環境品質更美、民生品質更實,將市中區打造成為歷史文脈與現代時尚交相輝映、引領全市綜合服務、潔凈宜居、群眾安居樂業的現代化城區。
在泉城發展中 爭當“排頭兵”
市中區未來5年的中心任務是:在全市“打造四個中心,建設現代泉城”中走在前列、爭當排頭兵。市中區全區上下將服從全市戰略布局,著眼全面提升整體發展水平,突出重點形成鮮明發展特色,全力以赴治霾、治堵、扶貧,推動各項工作創佳績、爭一流。
為實現中心任務,市中區將在全區實施人才強區、產業強區、科技強區、文化強區四大戰略,發揮各類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形成“高端引領、多產支撐、特色突出”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打造有影響力的科技型、創新型產業園區,打造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特色鮮明的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
圍繞中心任務,市中未來5年將重點抓好七個方面的工作:圍繞經濟提質增效,突出三產并舉、高端引領,增創產業發展新優勢;圍繞現代化城市化,突出產城融合、精明增長,構筑城鄉一體新格局;圍繞發展動力轉換,突出創新驅動、人才支撐,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圍繞深化改革開放,突出重點難點、先行先試,釋放區域發展新紅利;圍繞展現市中之美,突出建管同步、宜居宜人,鑄就城市發展新品質;圍繞社會民生建設,突出共建共享、優質均衡,建設幸福美好新家園;圍繞民主文明法治,突出團結統一、和諧有序,凝聚推動發展正能量。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