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片區拆遷搞開發,張養浩墓公園得以保存,可與之一街之隔的張養浩故居遺址以及仍保存的云錦池,卻要被推了填平蓋成樓盤?1月13日,記者在張養浩墓所在的柳云社區采訪拆遷居民再回家慶新年活動時,卻從社區和老居民的口中聞得這一說法。而據悉,當地的老居民特別是眾多張養浩的后人正在為此事積極奔走。

  張養浩故居所在地的池塘會被填平蓋成回遷樓嗎?記者王僖攝

  家園拆遷,云錦池去留引鄉愁

  春節臨近,因為北湖片區開發已經拆掉大半的天橋區柳云社區,1月13日邀請多位柳云走出去的書畫名家,也是柳云社區的老居民回家辦筆會,老居民以此形式,提前回家過個年。

  過程甚是熱鬧,幾位老居民揮毫潑墨,書畫下他們記憶中的老北園、老柳云,其中不少題材和柳云這里歷史上最著名的名人——張養浩脫不開關系。

  張養浩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出生于濟南、葬于濟南,張養浩墓就在柳云社區內,并于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張養浩墓公園不僅是附近居民休閑散步的好去處,也是當地居民家園記憶的關鍵點。

  自從北湖片區開發進入到拆遷階段以來,柳云社區作為回遷安置片區所在地,拆遷進度很快,其中社區自管地塊拆遷率已超95%。大部分當地居民都陸續搬離了世代居住的家。

  不過,讓當地居民最揪心的是,雖然張養浩墓公園即文忠園被保存了下來,可與文忠園一街之隔的相連的兩個池塘,卻有可能在北湖片區的拆遷建設中被填平蓋成回遷樓。而據柳云社區居委會黨委副書記張宗旺介紹,這里恰是張養浩的故居云莊以及其后的祠堂遺址所在地,這兩個池塘也與文獻中云莊的云錦池遺存位置大體相當。

  規劃確定:明年征地建回遷樓

  張宗旺告訴記者,隨著北湖片區拆遷的一步步推進,張養浩故居遺址的確被規劃成為“北湖項目回遷安置用地”,將建設住宅用房。記者也查閱了濟南市規劃局公示的北湖片區控制性規劃,這里的土地性質的確為居住用地。

  張宗旺說,北湖片區是濟南市泉城特色風貌帶與濱河新區的交匯點,其生態意義和文化傳承意義重大。本身即為張養浩第23代孫的張宗旺告訴記者,柳云社區有800多名居民為張養浩后人,在拆遷過程中,卻從沒有將這塊地作為私產要求個人利益,因此特別希望北湖片區在開發建設中,能夠結合張養浩目的以及故居的現有資源(挖出的赑屃碑、奇石等),將該地塊打造成為“歷史文化公園”。

  但是,北湖片區的規劃卻打破了他們的愿望。張宗旺說,按照拆遷計劃,征地工作將在明年進行,而為了能夠讓此處得到妥善的保護性重建,最近柳云社區和多位當地老居民也在為此事積極奔走。“如果真的建設了高密度的住宅,這將是濟南市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不可逆的永久性損失。”

  記者從柳云社區居委會了解到,為了能推動保護性建設張養浩遺址歷史文化公園的建議,社區這兩年一直在積極奔走,還專門邀請了同濟大學的園林規劃設計團隊,設計形成了“印象云莊”的歷史文化保護建議。張宗旺說,就連項目建設的投資費用都可以無需政府投入,“張養浩的后人眾籌,都可以最完美地把公園建好。”

  委員建議:莫為眼前利益再留遺憾

  前不久,柳云社區關于保留張養浩故居遺址建設歷史文化公園的建議,也引起了不少專家學者和政協委員的關注和重視。

  “張養浩不僅是濟南人,他的散曲作品中描寫濟南的作品也非常多,有大量關于濟南地方文化歷史名勝的文稿、序言、墓志、碑文等,藝術價值極高。”濟南市政協常委孫建軍考察后表示,目前濟南市對土生土長的文化名人還重視不夠,鑒于張養浩在中國歷史上文化、廉政等諸方面的歷史性貢獻,“不僅要保護,擴大保護范圍,還應該建一個張養浩紀念館。如果真能實現,不僅能提升濟南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影響力,更為以后緬懷、紀念前輩,激勵廣大青少年傳承優秀民族文化提供平臺。”

  孫建軍認為,通過云莊遺址的發掘以及保護性重建可以提升張養浩墓地公園的文化價值,帶動周邊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濟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北湖地區的發展也需要歷史文化的注入,張養浩故居與墓地的生態文化資源整合,將成為未來北湖片區,乃至濟南市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

  “安置房的規劃可以再做調整,可張養浩的文化價值卻是唯一的,他是咱濟南人的驕傲,我認為應該通過復建云莊遺址,建設張養浩紀念堂等,結合北湖片區改造好好做強這個真正存在的文化名片,我們在做規劃的時候,應該多一些文化情懷,不要等著破壞了,再說后悔和遺憾的話將為之已晚。相關部門應實地走走,聽聽當地百姓的意見和呼聲,為歷史文化名城留一點東西。”(生活日報 記者王僖 實習生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