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能“止損”?
要想徹底告別霧霾,或許得等三五十年
據經合組織(OECD)研究,2010年空氣污染給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高達1.4萬億美元。據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數據,空氣污染對世界最先進經濟體,以及印度和中國造成的損失估值已達到每年3.5萬億美元,這些損失主要是人口死亡和疾病問題。聯合國環(huán)境規(guī)劃署也預估,到2030年,全球由于地面臭氧污染造成的大豆、玉米、小麥等作物的損失,每年可達170億-350億美元。
目前,尚無權威部門發(fā)布過霧霾對山東造成的經濟損失究竟有多少。不過有權威部門預估,北京地區(qū)霧霾導致的經濟損失大約在每年700億元的水平,這還沒算其他社會影響。
在泰山學者、山東社科院經濟所所長張衛(wèi)國看來,霧霾帶給我們的影響,可能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深遠。像山東這樣重工業(yè)比重較高的省份,徹底告別霧霾或許需要三十年到五十年。中國現在正處在工業(yè)化的中后期,而且沒有完成,山東的重工業(yè)比重又非常高。根據國際經驗來講,這一階段的霧霾,短期內是不可能根治的。
“有些地區(qū),包括京津冀地區(qū),治理霧霾喊過很多口號,信誓旦旦短期內達到目標,但從根本上看這是不可能的。”在張衛(wèi)國看來,霧霾是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相伴而生的深層次問題,它將與整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換代升級以及工業(yè)化進程,相伴而生、相伴而去。
“霧霾產生的根源,不是簡單的汽車尾氣,最主要還是工業(yè)污染比重較高造成的,所以單靠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個別企業(yè)停產限產等措施是難以根治霧霾的。”張衛(wèi)國說。
霧霾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或許要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深遠。不僅僅是出行不便,社會各界都在研究霧霾的綜合影響,包括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影響,甚至是人類精神方面的影響。由于不見陽光,有些人甚至會產生精神上的“霧霾抑郁癥”。
霧霾與發(fā)展相悖?
經濟還要往前走,但不盲目求高速度
2016年,在小排量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半征收的刺激下,汽車總銷量估計突破2700萬輛,再次出現兩位數增長。按照這一趨勢,中國汽車的年銷量很快就將突破3000萬輛,進入到城鄉(xiāng)小汽車普及階段。這意味著,今后的機動車污染源將越來越多、越來越廣。
2016年的商品房銷售面積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同時,基建投資的規(guī)模也非常巨大,使得鋼鐵、水泥等大宗商品的庫存大幅下降,價格出現回升。同時,污染問題變得更加嚴峻。既然霧霾的產生與經濟的發(fā)展相生相伴,那么,是不是高增長目標下霧霾難有根本改善?要想告別霧霾是不是要降低一些經濟指標?
按照生態(tài)經濟學的原理,人類生產生活給地球留下的無用東西越來越多,好用的東西越來越少,這是一種不可逆的趨勢。“有些人提出零增長的觀點,這是不可能的,人類社會還要進步,還得往前走。不過,在往前走的過程中,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新能源替代高污染能源,新動能替換舊動能;另一方面,在發(fā)展的同時,有些步調還真不能走得太快。”張衛(wèi)國說。
張衛(wèi)國說,過去的發(fā)展方式,是為了追求GDP增長耗竭性利用資源。人類為了滿足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只看到近處和自己,沒有想到未來和可持續(xù)。就像很多人不能接受為了治霾而不開車,為了治霾而24小時不吹空調。眼前的事情和現實的實際利益不能得到損害。“步調要慢下來,在新技術沒有成熟之前,寧愿速度慢一些,等待新技術的問世,再進行開發(fā)。進行耗竭性的開發(fā)利用,GDP是一夜之間上升了,卻是不可持續(xù)的一種狀態(tài)。”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玉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