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報》2017年01月11日19版刊發文章《山東濟南棚改舊改中信訪大幅減少 陽光拆遷,與民不爭利》,點贊山東濟南在征地拆遷中,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實現群眾利益的最大化,減少征地拆遷中的矛盾。
當山東濟南中央商務區的舊城改造拆到劉大爺家時,劉大爺一時犯了難。劉大爺一家在當地生活了四五輩人,家里的老房子早就局促不堪。可一邊想趁著舊城改造改善居住條件,另一邊家中還有臥床的老母親,很難租到合適的房子周轉,所以他一直遲遲沒簽下協議。為此,當地干部多次上門做工作,并為他家協調了一套85平方米的安置房,解決了他的后顧之憂,劉大爺告訴記者:“趕上機遇一步到位了,再想有這樣的改善機會是不可能了。”
“征收拆遷歷來是信訪多發地帶,很容易誘發越級訪和重復訪。”濟南市信訪局局長李光忠說。然而記者在濟南發現,近年濟南全市涉及城建領域的信訪問題大幅減少,棚改舊改項目形勢平穩,保持著重大集體訪“零記錄”。
“不與民爭利,陽光征收,用群眾工作方法。”濟南市委書記王文濤總結說,一切從維護好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堅持算大賬、算發展賬、算民生賬,最大限度地讓利于民,實現群眾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減少征地拆遷中的矛盾。
據介紹,濟南正通過制定惠民政策,力圖從源頭上減少信訪問題的發生。一方面,對國有土地上的房屋和集體土地上的房屋分別實行優惠的補償政策,并及時根據物價與市場變化,動態調整臨時安置費、搬遷補助費、停產停業損失補償費等;另一方面又實行鼓勵貨幣化安置的政策,適當提高貨幣補償獎勵標準,讓群眾自愿選擇貨幣安置,既減輕安置壓力、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同時又降低樓市庫存壓力。
而對于一些棚改項目微利、薄利,甚至虧損的實際情況,濟南則實行政府兜底政策,避免擱置項目、影響大局;對于弱勢群體實行特殊扶助政策,將安置補償、居住周轉、就業、入學、低保、慈善救助等等納入政策“工具包”,因戶因人精準施策,解決拆遷安置中的棘手難題。“征收拆遷能否順利實施,說到底是個政策問題,政策不優惠,說破天老百姓也不干。”濟南市委副書記雷杰表示。
有了好的政策,如何執行落地就成了關鍵。“一個政策講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算盤打到底。”在拆遷現場與當地干部的交流中,這句話是被反復提到最多的。當地干部認為,征收拆遷中的一舉一動都有無數雙老百姓的眼睛盯著,因此“公平”是征收拆遷工作的靈魂。在征遷各個環節,信息公開必須陽光透明,做到“不藏著、不揣著”,政府才有公信力,群眾心中才能無疙瘩、無疑惑、無怨氣。但與此同時,對于漫天要價、提無理要求的,在講足政策后,仍堅持不改的“滯留戶”,也絕不能破例打破多數人的公平。他們提出“不讓老實人吃虧,更不能讓想占便宜的人沾光”,類似的問題要通過司法程序予以解決。
采訪中,記者還遇到曾因拆遷問題經常上訪的房先生,如今他則常常幫助遇到征地拆遷問題的群眾了解、運用相關政策。據當地干部說,現在的征地拆遷更要依靠群眾,放手發動群眾,讓群眾的事群眾辦。在操作過程中,群眾代表參與調查摸底,群眾代表選評估公司,群眾代表參與制定拆遷安置、貨幣化補償方案。與此同時,群眾與群眾之間還可以相互交流拆遷安置政策,鄰里相互之間做思想工作。
2016年前三季度,濟南市5個省級棚改項目全部開工,實際開工套數49448套,在全省率先完成4.5萬套省棚改任務。完成征收拆遷638萬平方米,貨幣化安置率達51.35%。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