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老太在家里整理之前挖的野菜田老太在家里整理之前挖的野菜
田老太平時用柴火做飯見習(xí)記者王汗冰 攝田老太平時用柴火做飯見習(xí)記者王汗冰 攝

  1月10日,“三九”第3天,天寒地凍。七里山便民市場上,聚集著來來往往采購的居民、吆喝著賣東西的攤販,好不熱鬧。與其他攤點的熱鬧不同,七里山中路一丁字路口處的攤點略顯冷清,88歲的田老太正守著面前的4袋野菜,等人詢價。田老太家在仲宮鎮(zhèn),挖野菜出來賣是為了減輕孩子的負(fù)擔(dān)。

  寒風(fēng)中的生計 站了一上午掙了不到40塊錢

  10日12:00,田老太站在一個賣魚攤前守著自己的4袋野菜。4個袋子直接放在馬路上,擺攤的位置幾乎到了馬路中間。菜市場內(nèi)的這個野菜攤子,幾乎無人問津。她時不時地走動幾下,戴著白色線手套的手偶爾搓一搓,或走到路邊攤處閑聊幾句,因為耳背,她聽不清人說話時,會再往前走一步。

  見到有人停在自家攤前,田老太麻利地走上前介紹,“這個是薺菜,前面的是蛤蟆菜,都是我自己挖的”,好幾撥人得知5元/斤后,搖搖頭走了?!案蝮〔?,我賣6塊一包,5塊你拿走吧”,看著對方似乎有意要買,田老太趕忙降價。

  她一大早就到了七里山便民市場,一開始在七里山南村5區(qū)附近一家熟食店門口擺攤,“我早上8點開門的時候,她就在那兒了,沒注意她什么時候走的”,對面糕點店店員回憶。原來,田老太會在熟食店開門前收拾好東西離開,七里山中路丁字路口則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妮兒,這蛤蟆菜好,能治咳嗽、拉肚子,買點兒吧”,田老太說。得知記者要買下所有的菜,她從白色編織籃中拿出一桿秤來,勾住兩袋薺菜稱了稱,“5斤5兩,妮兒,我算得慢你等會”,算了近5分鐘,她說,“妮兒,薺菜17塊5,對不對?蛤蟆菜兩包10塊。我糊涂,你再算算”。其實,田老太的4包菜一共37.5元,兩袋薺菜她少算了10元。

  接過記者給的40元錢,田老太從褲兜掏出一個卷起的白色手帕打開,里面有幾張1元紙幣和幾個硬幣。找錢后,她小心翼翼地將4張10元紙幣卷起來,用白手帕包好,放回褲口袋。

  如果不是提前賣完,田老太可能還要在寒風(fēng)中多站3個小時……

  15公里的奔波 6點多出門轉(zhuǎn)車倆燒餅是早飯和午飯

  野菜賣完,田老太從懷里掏出一塊沒表鏈的手表,表盤用一根紅色的線連著衣服,“我怕趕不上1點半回去的車了”。收拾東西時,編織籃里露出了一個啃了兩口的干燒餅,“1塊錢倆,早上吃了一個,中午不太餓,就吃了兩口”,說完,田老太接著問,“妮兒,你吃飯了嗎,我給你買個餅吃”。

  穿過菜市場時,有不少攤販主動與田老太打招呼,田老太駐足一家水果店旁,與店員寒暄了幾句,往公交站牌處走?!拔以谶@個市場10多年了,他們很多人都認(rèn)得我。”走在路上,田老太突然彎下腰,撿起了一個指甲蓋大小的螺母,放到了籃子里。

  走到30多級臺階處,田老太扶著護(hù)欄,一級一級往上走,爬完臺階沒有一絲氣喘,還邊走邊說,“妮兒,我給你1塊錢,你一會坐車,我坐車不花錢?!碑?dāng)?shù)弥浾哂泄豢〞r她才放棄。

  站在七里山南村公交站牌處,田老太說,她不識字,每次都需要旁人提醒88路車到站,甚至連坐到哪一站都不清楚,只知道自己要坐車到仲宮轉(zhuǎn)車到泉瀘村。

  近1小時后,公交車到達(dá)仲宮車站,但13:30發(fā)車的880路車已經(jīng)開走了。沒趕上車,田老太略有些沮喪,“只能等3點半那趟了”。隨后,田老太在候車處選了一個能被陽光照到的地方坐了下來。候車時,田老太碰上不少熟人,他們紛紛表示,田老太身體很好,快90歲的人還能跑那么遠(yuǎn)去賣菜。

  “早上6點多我就從家里出來了,8點到的七里山。”田老太家到七里山便民市場大約15公里,需要轉(zhuǎn)一次車才能到達(dá)。從田老太家到仲宮的車是每兩小時一班,如果趕不上車,田老太就只能干等兩小時。

  老母親的倔強(qiáng) 想趁走得動掙點錢少給女兒添麻煩

  下車后,走了近半小時才到田老太住的地方——她小兒子曾經(jīng)住的院子。斑駁的紅色大鐵門里,除了田老太住的西屋門窗還完好,其他幾間屋的玻璃都已破碎。

  田老太搬到此處不足3個月?!袄戏孔釉诤筮叄伎焖?,我就搬到這邊來住了?!边M(jìn)到屋里,田老太拿起冰箱上放著的煙和打火機(jī),抽出一根來點上?!斑@煙也不便宜,兩塊五一盒,貴!”田老太床邊還放著一雙跟她腳上一模一樣的藍(lán)色棉鞋,是在集市上買的,“攢了一陣子錢,13塊一雙,挺暖和的”,邊說著,田老太脫下一只鞋來給記者看鞋里的絨。

  田老太有兩兒兩女,兩個女兒幾乎每半個月就會給田老太送吃的、用的,“小女兒剛送來1000斤煤,我不舍得用,路上撿了一些蜂窩煤渣”,田老太指著東屋的幾袋煤炭說。聊天中,田老太說起了她的大兒子,“前兩年,他把我的口糧地賣了18萬,也沒給我錢,給個兩三萬也行啊”。

  “我媽很要強(qiáng),也很能干,小時候我爸身體不好,都是我媽撿垃圾賣、倒騰東西賣,供我們幾個上學(xué),照顧我爸和我奶奶”,呂女士說,她曾經(jīng)多次勸說母親不要去賣菜,但沒什么效果,“她說她還能走得動,自己賣菜掙點兒還能少問我們要點兒錢”。

  田老太說,她挖野菜的地方在村西南往波羅峪方向的桃林,每次都要走近半個小時。有時挖來的野菜一天也賣不掉一斤,只能帶著回家,第二天再跑一趟。

  (來源:濟(jì)南時報記者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