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中途退出,13對“情侶”完成任務

  3月29日,活動組織者出示的最終統計結果顯示,13對“情侶”完成規定的所有任務及日記,其余參與者均在中途放棄。

  “一種是相處幾天后覺得不合適,就不再繼續相處;另一種情況是仍在繼續相處,但沒有完成活動任務或提交活動日志。”孫鈺舒說,前一種情況比較多。

  “參加活動的初衷,并不是一定要找到另一半,而是想通過活動了解自己及他人。”思帆說,她的內心有一些小浪漫,對于未來又有著明確的規劃,而劉良則屬于活在當下的類型。

  性格差異較大,兩個人并不適合做情侶,但有了“一周情侶”的經歷,兩人卻可以做朋友。活動結束后,他們還一起去看了一場電影。

  和他們一樣堅持到最后的所有“情侶”,在活動后都依然保持著聯系。也許,他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還有的人在增進了解中找到了真正的情侶。

   延伸新聞:

  大學是否需要一場戀愛?

  參與活動時一部分學生認為,大學是豐富人生經歷的重要階段,如果不談一場戀愛,就少點什么。

  對此,山大(威海)學生處心理指導中心主任陳劍表示,福建、江蘇等多地的高校也組織過類似的活動,活動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大學生對獲得親密關系的渴望。

  “看到同學有了戀人,有的人情緒自然會受到影響。”陳劍說,部分高年級同學有時會由于沒找到戀人開始質疑自己的能力和魅力。他說,這些同學多是性格內向,較少參與課外活動,錯過了與異性接觸的機會。

  工作中陳劍遇到過不少學生找到傾訴類似的問題,他覺得社團組織類似促進男女生交流的活動有必要,但不認同大學必須談戀愛的觀點。

  “大學中,學習是主流,戀愛和任何一種興趣愛好一樣,可以有但也無須強求,順其自然較好。”陳劍表示,與強烈的戀愛愿望相比,正確的戀愛觀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