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莊現歸屬威海市文登高村鎮,元朝末年萬姓在此建村,稱萬家莊,是清代文登首富梁氏家族數代營建的宅第。
莊園創始人梁萼涵,清代道光年間山西、云南巡撫。在其告老還鄉途經萬家莊時,聽從隨同的風水先生進言,決定擇此地而居,在村中建起了著名的梁氏莊園。道光十七年(1837年),梁萼涵從榮成孟家莊闔家遷居至此,咸豐二年(1852年),為擴大莊園規模,其后人又多次大量購地,連年大興土木。經梁氏家族數代營建,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完成。莊園占地百畝,有樓房、瓦房及陪房、佃戶房等1000余間,成為當時文登、榮成、威海、牟平4縣市最大的官僚地主莊園。至1946年土地改革時,梁氏家族共占有土地3.2萬余畝,建倉庫近20處,年收租5萬余升;另有商號、油坊、藥房20余處。
莊園為清式木、磚、石結構群體建筑。梁萼涵曾在云南、山西做官,梁氏莊園建筑集中了膠東、滇西、晉中3地的風格,吸收北方四合院和軍事堡壘建筑的特點。其中主宅體現膠東地區的特色,屋脊、瓦壟、門窗、墻壁,都是膠東風格。膠東房屋屋脊起脊,山墻頭兩邊是等腰三角形,而晉中、滇西的山墻頭則呈圓弧或半圓弧狀。一個莊園呈現三種建筑風格,是很少見的。是為清末民初中國民居建筑的一個標本。
莊園內有魚池、菜園、豬圈;有3條東西大街,6座大門;偏道、甬路,皆用卵石或磚砌成花紋。莊園周圍有3米高的圍墻,四角與東西兩側筑炮樓6座;東西墻外各挖一條護莊河,稱“轎桿河”。莊內3條東西大街,6座大門,有專人把守。
1947年,土地改革時,莊園中的梁氏族人被分遷到文、榮兩縣的貧雇農家中,又將兩縣遷出的貧雇農40多戶遷到莊園中的南面兩排居住。時文登縣政府駐萬家村,北面兩排作為縣政府軍械庫和糧庫,后軍械庫爆炸,損毀嚴重,多次重建、改建,舊貌遺存較少。墻框架,做工精良、造型樸實,很多宅子的大門還保留著原始的面貌,門楣上有雕刻,古香古色的門環,莊嚴厚重的氣派中仍然保留有昔日高官巨賈的威嚴與矜持。樓閣亭臺、雕梁畫棟都已不在,僅能從重重疊疊、井然有序的幾處四合院推測出昔日梁氏莊園的宏大與豪華。
梁氏莊園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萬家村的歷史變遷、發展變革,也為現今萬家村的經濟發展創造了資料條件,但它更是一個時代的象征,更是中國現存古村落的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