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擁堵,濟南人有更大的夢
在濟南,遭吐槽最多的是交通。
對于交通擁堵,同樣作為市民的市領導們也有切身感觸。市長楊魯豫曾表示,交通擁堵已經成為影響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品質、困擾城市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必須下大決心,花大力氣來緩解。為這,濟南在2012年就成立了治理交通擁堵指揮部,工作主要由規劃局、公安局牽頭。
但一邊在治堵,一邊是猛增的機動車保有量。濟南市車管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市新增機動車228918輛,增長率高達10 . 28%,這也是濟南有史以來,機動車年增長量首次超過20萬,全市機動車保有量也一躍達到1564625輛。設想156萬輛機動車同時在濟南地面上行駛,會是多么壯觀的場面。要治堵,公共交通跟上才行。濟南市已經成功申建“ 公交都市”,近年來陸續新增調整了不少公交線路。但濟南人還有更大的夢想。
在南昌,王文濤坐上了南昌自己的地鐵,他坐上濟南的軌道交通大概也不需要太久。一直以來,因為保泉等特殊因素,濟南一直沒有修建地鐵,如今建設軌道交通終于板上釘釘,并在順利推進中。其中,R1線的開工已經是近在眼前的事情。R1線連接了長清組團中心和西客站副中心,串聯了創新谷、園博園、大學城、濟南西站等重點區域,支撐了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西部城區發展。但市民更期待的是軌道交通能讓他們加快在城市中通行的效率,有效地緩解交通擁堵。
保泉啥時候不再靠天吃飯
說起“泉城”濟南,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就是那一眼眼的泉。老舍曾說:“設若沒有這泉,濟南定會丟失了一半的美。”泉不僅體現了濟南的靈秀,更是濟南這座城市的靈魂。由于降水偏少,今年3月底,趵突泉的地下水位已經跌破紅色警戒線,離停噴只有一步之遙,而停噴也多次發生在趵突泉的歷史中。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濟南實施一系列保泉工程,興建引黃水庫、臥虎山引水工程,關停市區水廠,開展回灌補源……這些措施最終在2003年之后扭轉了泉水停噴的局面,并且持續噴涌到了今年。
但如今,泉水也遇到了復涌以來的最大危機,好在這場危機隨著幾天前的一場中雨,暫時有了喘息的機會。
“保泉現在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還是靠天吃飯,”一位保泉人士告訴記者。這種靠天吃飯,顯然有些被動。除了現有的保泉措施,還有什么能幫助濟南改變現有的局面嗎?現在,有辦法也有機遇擺在濟南面前。就在本月3日,濟南市經過初選入圍和競爭性評審,以第2名的好成績,從全國34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成功躋身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而在三年試點期間,濟南市可獲得中央財政補助15億元,通過中期評估和最終驗收后,還可獲得補助總額20%即3億元的獎勵,共計18億元。如果能好好利用這筆資金,真正將濟南建設成為會吸水、會吐水的海綿城市,無疑是保泉的又一大有力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