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平陰訊 “天這么冷,你睡在這里很容易生病的,跟我們去救助管理站吧,在那里能吃得飽,穿得暖?!?月2日,在平陰縣振興街一個橋洞里,平陰縣民政人員正與一名流浪漢展開第17次“交鋒”,此前16次勸說均無功而返,這次經過長達50分鐘的溝通,這名流浪漢終于點頭同意去濟南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這是近日,平陰縣民政工作人員例行對城區(qū)重點路段、區(qū)域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開展地毯式巡查救助時發(fā)生的一幕。
據(jù)了解,2014年以來,平陰縣共對70多位無著流浪、乞討人員以及因務工不著、尋親不遇、被偷被騙等原因而陷入困境、居無定所、流落街頭的生活無著人員進行了救助。
在對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上,平陰縣積極開展源頭預防和治理工作,充分發(fā)揮城鄉(xiāng)低保、農村五保供養(yǎng)、農村醫(yī)療救助等長效社會保障機制作用,及時將因貧困導致流浪的人員及其家庭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對護送回家的流浪乞討人員及時跟蹤回訪,協(xié)同當?shù)孛裾块T解決好實際困難,從源頭上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再次外出流浪乞討的幾率。
在縣城平陰一中外墻五嶺路人行道上,經常有一個身體殘疾的中年男子長期乞討。但該男子拒絕接受救助。工作人員在巡查過程中,通過多方調查詢問,得知他叫張愛民,家住東阿縣,身體有殘疾,隨后對他及時進行了救助,幫助他購買回家車票。時隔半年,工作人員在巡查中又一次發(fā)現(xiàn)了他,這次工作人員親自將他送回老家。到2014年,工作人員在巡查中已經八次看到他,即使再送回去,過上幾天又回來。于是,經多次研究后,工作人員前往東阿縣,將張愛民的情況與東阿縣民政局進行了溝通,最終張愛民一家三口按照程序享受了當?shù)剞r村低保,解決了他家的實際困難,張愛民也結束了數(shù)年的流浪人生。
流浪乞討救助對象的特殊性,導致救助活動不能坐在辦公室,局限于坐等需要救助者。平陰縣民政局主任科員馬元方說,“對那些不了解救助政策以及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等行動不便的人員,要主動去街面巡查,實施全天候監(jiān)管則會大大增加救助的范圍和人群?!?/p>
在救助理念、方式、方法上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加強了與公安、城管、環(huán)衛(wèi)、林業(yè)、衛(wèi)生等部門的聯(lián)動,安排工作人員不定期在重點區(qū)域、車站街頭、繁華地段、橋梁涵洞等區(qū)域,進行流動巡查。安排工作人員24小時值班,做到24小時不關機,隨時準備應對突發(fā)的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