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登記制度改革需理性認知,“億元公司”不是隨便開
“先照后證”不容“證前搶跑”
日前,山東省政府下發《2014年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重點任務工作方案》,將清理工商登記前置審批項目,10月底向社會公布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目錄。這意味著除保留的前置審批事項外,可以先辦營業執照后辦許可證件了。
隨著先照后證將邁出實質步伐,自3月1日起實施的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將進一步推向深入。實際上,改革至今的逾半年時間里,對市場活力的激發效果明顯,但同時一些新疑問也隨之涌現,比如“先照后證”會不會讓企業鉆了空子?“一元公司”能不能生存?“億元公司”是不是隨意設立?
“先照后證”莫心存僥幸
有啥證干啥事
“現在的公司一般是多業經營,‘先照后證’實施后可以取得一項許可開展一項業務,不需要像以前那樣所有許可證全辦完才能領取營業執照開業了。”省工商局企業注冊處處長鄒興祖介紹。
傳統意義上,取得營業執照是開始營業前的最后一道“關卡”,執照上墻立馬開門營業。“先照后證”改變了“證”“照”辦理順序,那么營業執照辦理之后直接開展業務是否可行?誰來對企業的后續辦證行為進行有效監督?
“企業最好不要心存僥幸心理。”已推行“先照后證”的深圳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注冊分局副局長王淑杰表示,在具體操作中,一旦企業注冊登記,其信息會被系統自動識別推送至相關許可審批部門。比如開設一家餐飲單位,其注冊登記信息會被推送至衛生、環保、消防等各部門,如果相關部門發現一段時間后其仍未前往辦理許可證,會進行實地檢查,如果已開業,則會被勒令關門停業。“此前杭州的一家餐飲企業到深圳開設新店,取得營業執照后相關許可未辦理完畢即開展全部業務,被勒令關門停業。”王淑杰說。
“一元公司”幾乎寸步難行
增資是必然選擇
公司注冊資本限制取消后,一元錢就可以開公司。截至7月底,在我省已注冊了26家“一元公司”。
“這些公司分布在8個地市,其中煙臺最多,為9家,另外淄博有4家,濟南、青島、濰坊各3家,濟寧2家,東營、聊城各1家。”鄒興祖介紹。
“今年3月至6月,全國新登記注冊的‘一元公司’共383家,同期,全國新登記注冊各類市場主體的數量是440.06萬戶,‘一元公司’所占比例微乎其微。” 輾轉全國多個省份宣講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政策的廈門市工商局外資處副處長湯麗麗對此事頗為關注,8月底到我省為企業詳解改革政策時,她表示,這些公司多是由年輕人出于好奇而設立。
“實際上,一元公司幾乎寸步難行。所謂有限責任公司,企業出資人以其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注冊資本為一元,這意味著無論在企業運營中出現多少債務,公司只承擔一元的債務,不會有人愿意與之做生意。”湯麗麗介紹。
“一元公司的行為能力是受限的,如果該公司要實現正常運營,增資是必然的選擇。”鄒興祖說。
“億元公司”別隨便開
天價認繳意味天價責任
“一元公司”是個極端,“億元公司”則是另一個極端。“今年3至6月,全國注冊資本10億元以上的企業新增了428家。其中注冊資本金最高的是一家福建的公司,為5000億元。”湯麗麗說。
注冊資本實繳改認繳,且認繳資本何時真正繳足由公司內部章程自行約定,顯然讓一部分人起了“越多越好、彰顯實力”的虛榮心思。但實際上,這具有很大風險。
“天價注冊資本意味著股東要承擔天價責任。”湯麗麗表示,有限責任公司是公司發展史上的一大發明,每個股東只以其出資額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而不是無限責任,這有力促進了投資熱情,也在某種意義上犧牲了債權人利益。
湯麗麗舉了一個例子,假設2人各認繳5萬元成立一家公司,經過幾年的運營,公司資產達到200萬,一旦某項業務失敗,背負了300萬元的債務,最終清算時100萬元的缺口還要不要股東全部償還?不需要,因為股東只需要承擔5萬元出資額的有限責任。但如果2人各認繳了500萬,這100萬元的債務則必須加以償還。
“同時,天價注冊資本也意味著巨額的費用開支,因為印花稅、股權轉讓等的相關稅費都與之掛鉤。而且,進行了巨額資本注冊的企業一定會被監管部門列為重點監控對象。” 湯麗麗說。據鄒興祖介紹,我省目前尚無明顯不合理的天價注冊現象。(趙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