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記者 趙琳
10月18日,28歲的都曉杰(圖左)推著輪椅走出首都機場,輪椅上坐著他罹患腦梗的父親。從煙臺,到北京,兩年多的時間里,數次往返,父子倆形影不離。
都曉杰來自山東煙臺一個小村莊。他是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的優秀畢業生,也是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創業、上學、照顧父親,都曉杰和父親已經在北京“漂”了兩年多了。
都曉杰的童年本來是幸福的,爸媽在農忙之余,經常挑著扁擔沿街叫賣紅燒肉補貼家用,剩下的肉,則帶回家給他吃。但曉杰13歲那年,母親被發現小腦萎縮,生活無法自理。”媽媽到現在都不能正常行走,只能拄著小板凳,在地上蹭來蹭去。“原本殷實的家境,因為母親患病跌入低谷,連春節吃餃子都成了奢侈的事。都曉杰暗自發誓,要發奮學習,讓家里人過上好日子。高考那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靠勤工儉學和助學貸款畢業后,又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學研究生。
學業順利,都曉杰覺得,日子有了盼頭。沒想到2011年春節,父親卻突發腦梗!”大年初五,我去叫爸爸起床,看見媽媽一邊哭一邊搖晃爸爸,那時候他已經昏迷了。“父親手術的3個小時,是都曉杰人生經歷最漫長的3個小時。雖經開顱手術撿回一條命,但父親的右側肢體失去知覺,失去了與人正常交流的能力。
”不能讓爸爸倒下,我要給他治好病!“在家護理父親3個月后,都曉杰雇了一位保姆照顧母親,把父親背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北京有最好的康復醫院,我要用輪椅推著爸爸去上學。“
在濱州醫學院煙臺附屬醫院的幫助下,曉杰的父親直接入住了一家價格相對便宜的醫院。醫院要求24小時陪護,曉杰只能自己頂上。每天,父親需要做4次康復,費用得1000元。為了省錢,曉杰向醫生學按摩,將每天4次的按摩改為由醫生推兩次,剩下的兩次由自己推。只有支出沒有收入的父子二人,在北京的生活日益艱難。盡管如此,曉杰也從未抱怨過。他明白,自己是這個家唯一的希望。
父親出院后,父子倆租住在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沒有衛生間和廁所,生活很不方便。都曉杰一咬牙,租了一套兩居室樓房,每月房租4000元。為了掙房租,他讀研究生期間就開了一家文化公司,后來又把公司與校友的公司合股經營,以方便照顧父親。
喂飯、洗澡、搓腳、行走鍛煉、重學說話,照顧父親雖然又苦又累,但曉杰打心底高興。在他的精心照顧下,父親一天天好起來。然而畢竟上班、上學與照顧父親不能兼顧,都曉杰未能按期完成碩士論文答辯。好心的同學將他的故事發到學校的論壇上,受到校方關注,北京交通大學破例允許他延期畢業。
如今,推著爸爸在京打拼的都曉杰,心里還惦記著生病的媽媽。今年,他計劃把媽媽也接到北京,一家人在北京團聚。“只要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哪里都是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