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兒童看病跟大人不一樣,大人生病可以在社區解決,不過社區醫院卻不給孩子看病。“前段孩子發燒,我帶孩子去社區醫院,醫生說他們那里不接診孩子。”劉女士說,她女兒三歲,前段時間發燒了,她覺得去社區醫院看病挺方便,就帶著孩子去了社區醫院,可是去了三家都被拒之門外,最后只好去了大醫院。
“社區醫院的醫生說,孩子生病跟大人不一樣,孩子的病情變化比較快,他們沒有專門的兒科醫生,所以不接診兒童。”劉女士說。
23日,記者以家長的身份咨詢了八大湖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登州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他們都表示,社區醫院沒有兒科醫生,不能給12歲以下的孩子看病。
3 外地病號擠占資源
市婦兒醫院和青醫附院之所以患者多,還跟外地病號來青擠占醫療資源有關。23日記者在青醫附院看到,開放的兒科診室一共有4個,都是專家坐診,有的家長等不及叫號,抱著孩子在門口擁堵著 ,排成了長長的隊伍,導醫護士勸說也沒有用。
青醫附院小兒內科主任李堂的辦公室里,十幾位家長將小小的辦公室圍得水泄不通。除了他本人在不斷地接診外,兩位實習醫生也在忙著。有一位來自萊州的家長說,自己的女兒今年3歲,看上去有性早熟的傾向,測完了骨齡后又急匆匆趕來,要求大夫看看結果。
時間已經到了中午12時,醫生建議她下午再過來,她很著急地說自己是從萊州過來的,希望醫生跟她說說接下來要做什么檢查。
“這邊平時就有很多從外地來看病的孩子,加上到了旅游季節,外地來的患兒更多了。”一位兒科醫生介紹道。
■建議
定期組織兒科專家到社區醫院講課
據介紹,為了解決兒童看病難的問題,本市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像市婦兒醫院的遷建。目前市婦兒醫院二期正在建設過程中,二期啟用后,婦產病房和兒童康復病房將遷至二期病房樓,一期增加的病房全部用于擴充兒童病區,這樣孩子看病難的問題將得到緩解。
“其實現在綜合醫院都有兒科門診,不過現在家長的理念就是生病了去大醫院,所以孩子生病了就奔著大醫院去了,這就導致兒科就診難。”市衛生局相關負責人稱,與市婦兒醫院和青醫附院兒科的火爆相比,一些小醫院的兒科就比較冷清。
“我們就覺得這是專科醫院,這里看得好。”記者采訪時,帶孩子就診的張女士說,她家住海爾路上,兒子現在五歲了,孩子長這么大,只要一生病就來市婦兒醫院。“我們那里的醫院也有兒科,不過我覺得這的醫生看得好。”張女士說。
記者在市婦兒醫院采訪時了解到,程女士家是即墨的,離市區比較遠,但是孩子一生病她還是帶著孩子來這兒。“現在家里就這么一個孩子,孩子生病了全家人著急,我們就想找最好的醫生給她看。”程女士稱,只要是看得好,路程遠點也無所謂。
“孩子生病后不要扎堆大醫院,這樣不但看病花的時間多,而且患者多了聚在一起更利于疾病的傳播。”市衛生局相關負責人說。
“我覺得還可以定期組織專業醫院或者綜合醫院的兒科專家到二級醫院以及社區醫院講課,帶動他們兒科的發展。”徐靜建議,下級醫院的也可以到上級醫院進修,這樣資源可以得到合理利用,兒科醫生的隊伍就可以壯大。
■新聞延伸
“過來人”勸誡別去兒科醫學院中兒科成“冷饃饃”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國本科取消了兒科專業設置,青島大學醫學院作為島城唯一培養醫生的高等學府,到研究生期間才細化并分配了兒科方向。然而工作壓力大、不被患者理解等多方面的問題,讓兒科醫生一度成為了醫學院學生心目中的“冷饃饃”。
一個班無一人從事兒科
青島大學醫學院2008級畢業生冷雪嬌目前在上海一家單位做科研,她告訴記者,他們臨床醫學一個班有 35個人,當年畢業的時候大部分人都選擇了考研,且選擇的方向多為內科外科,是否有人選擇兒科方向目前并不清楚。
“當年就業的一共就兩個人,一個去了一家不錯的醫院,正在各個科室輪崗 ,一個是我。其余的還在準備各種考試。”冷雪嬌說,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本科畢業后沒有一個人在兒科診室工作。“這也跟本科生出來的選擇余地有關,現在差不多的醫院都要碩士,好的要博士、博士后,本科生能進醫院就已經不錯了,不可能讓你挑科室。”
正因如此,很多人深造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從事醫生職業,目前青大醫學院的臨床醫學有 5年制和7年制之分,醫學院學生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讀書,相應地對未來職業規劃就更為謹慎一些,像兒科這種科室,被選擇的可能性要小于內、外 、婦科。
兒科需求小,本科已取消
記者了解到,早在1998年國家教育部公布的專業目錄中就取消了兒科,改將兒科劃到了臨床醫學系。“可能是按照實際就業情況來改的,因為在醫學四大主要課程設置里面,內、外 、婦、兒中,兒科所占的比重是最小的,而內科和外科是大科,人數需要量大,兒科面對的人群小,一些大醫院的科室也相對較小,用不了那么多人。”青島大學醫學院常務副書記于永明說,也正由于此,學校只在研究生期間開設兒科方向 ,相對來說學習兒科專業的學生人數也在減少。
除此之外 ,由于醫學專業的本科生不能直接到大醫院當醫生,要當的話也只能去下級小醫院,加上雖然課程中大四生開始學習兒科知識,但到醫院實習的時間也不長,積累不夠;本科生又需要兩三年的時間來實習或培訓才有資格當兒科醫生,“因此我們這邊70%及以上的學生都考研了,剩下的一部分到小醫院當醫生,一部分在復習再次考研。”
“過來人”勸誡引擔憂
青島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大四學生小劉說,兒科本身要到大四下學期才能學習,半年后到了大五就要去醫院實習一年,對于兒科的相關知識并不像其他方向那么熟稔。“雖然我還沒有到醫院實習過,但是已經聽很多過來人說過各個科室的優劣狀況。”
他說,經過實習的師兄師姐在各個科室實習的時候就告訴過他們:兒科很累,和家長溝通太難,整個就是費心費力還不討好的科室,讓師弟師妹們“少走彎路”。“想想也是,大人到了醫院哪里不舒服還能說還能指的,但是孩子除了哭什么也不會表達,現在全家一般就一個孩子,就是個寶,來到醫院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醫生身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來辱罵。醫生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
也正因如此,不少學生對當兒科醫生這件事抱有恐懼心理,在考研選擇專業的時候也大多選擇內外科,只有極少數人因為興趣和工作夢想選擇兒科。
待遇不高,培養耗時
冷雪嬌告訴記者,兒科醫生接診量大、工作時間長,然而待遇方面并不高。
“當時我是在市立醫院實習的,也是各個科室輪流轉,但是到了兒科就明顯感覺這個科室不好干。”她說,一天下來最大的感覺就是身心俱疲。她至今記得有一次一個患兒發生抽風,按照常規檢查要做腰穿和抽取腦積液,但是家長認為有風險,堅決不同意。最后吵起來了。冷雪嬌說,當兒科醫生要有一顆強大的心,同時要很鎮定。
另外 ,由于兒科患者年齡小,CT 、磁共振等檢查手段很少被用到,醫生開的藥量也小,大多是按片來計算,所以說兒科在醫院“最虧本”的科室中都能排上名。如此一來,醫院若按科室經濟收入定績效,兒科醫生、護士的收入通常比其他科室差很多。“實習的一年我還發現,由于沒時間,兒科醫生發論文、晉升的就難一些,甚至沒時間談戀愛。”冷雪嬌說。
雖然大學里想從事兒科的學生不多,不過兒科醫生的培養確實很耗時。
記者從市婦兒醫院了解到,新畢業的大學生到了醫院之后,先要在各個科室輪崗一年,之后再分到固定的科室,每個科室再對其進行培養,經過培養后才能獨立坐診。“我們科室的一般三年之后才能獨立出急診。”徐靜說,如果能應對自如的話怎么也得干五年,如果是很成熟的話最起碼得工作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