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家里有孩子的市民估計都有過這種體會,如今給孩子看病實在太難了!家長抱怨看病擠、排隊長、專家少,看一次病需要全家出動熬上大半天時間;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并非僅僅家長有苦衷,醫院的兒科醫生、護士也處于焦頭爛額之中:下班晚、休息少,大多數人連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不光待遇低,家長還不理解。兒科看病難的癥結到底在哪?即日起,本報推出“透視兒科看病難”系列報道,以尋求破解之道。
最近兒童患者增多,帶孩子去醫院看病的家長直呼給孩子看病不容易。7月23日,記者來到醫院進行了體驗,帶孩子看病從掛號到看完用了整整三個半小時。記者調查發現,不管白天還是晚上,掛完號后都要排長隊才能看上病。為啥孩子看病這么難?據介紹,家長抱怨多、工資待遇低導致從事兒科的醫生少。同時由于觀念問題,孩子生病后,都扎堆大醫院 ,也導致了大醫院看病難。另外,周邊城市的孩子生病后也來青就診,這樣就擠占了島城的醫療資源,更加劇了看病難。
排隊3個小時,看病12分鐘
23日上午8時許,記者來到青醫附院兒科診室,二樓大廳內已經有不少抱著孩子等候的家長,而此時掛號的小患者已經排到了70多位。“俺不到8點就來了,前面已經有65位了。”市民陳女士抱著 7個月大的孫子說,早上7點多一家人就出門了,沒想到給孩子看病的人“沒有最早只有更早”。
記者跟隨從膠州來的喬先生體驗了看病的整個過程。據了解,小家伙發高燒,喬先生和妻子8點多就驅車來到醫院。喬先生用了5分鐘排隊買上就診卡,然后來到自助機器前充值、掛號。他排到的號碼是74號,輪到他的孩子進去看病的時候,已經是上午9時許。
醫生經過初診,建議他先帶孩子去驗血,沒想到在驗血處,喬先生足足排隊等了1個半小時,等拿到報告,他又排隊等醫生看結果。“看個病還真是麻煩啊,輸液大廳的位子都滿了,我怕空氣不好,檢查完就抱他上院子里等著,我和他媽輪流上來看號。”
醫生根據結果給孩子開了一些藥,在劃價收費的地方,喬先生又一次排起了隊。交完錢,他再一次到醫生那里,醫生詳細解釋了各種藥品的服用量以及注意事項后,喬先生一家才出了醫院的門,此時他臉上已滿是疲憊,而時間也已經到了中午11時30分。記者幫忙計算了下時間,喬先生帶孩子前后三次找醫生,總共用時大約12分鐘,而排隊就花了有3個小時。
不光白天排隊,晚上也得等
上午9時許,另一路記者來到市婦兒醫院,掛號窗口排著長長的隊,門診輸液大廳也是座無虛席。“最近一段時間病號比較多,一天有六七百個孩子打吊瓶。”輸液大廳的護士稱。
“我們早上八點就來打吊瓶了,來晚了都找不到座位。”帶孩子打吊瓶的李女士說,兒子最近有些發燒、咳嗽,打了四天吊瓶了,每天早上都是不到8點就到這兒。
隨后,記者來到了內科門診,候診區已經坐滿了人,不少家長沒找到座位,只好抱著孩子站著。“我在這等了快兩個小時了,還沒挨上號。”抱著孩子等待叫號的于女士稱。過了十分鐘左右,分診的護士終于叫到了于女士一家。
“現在給孩子看個病真是不容易,白天排隊,晚上也得排隊。”家住市北區的徐女士說,前段時間5歲的女兒高燒不退,晚上6點多,她帶著女兒來到了婦兒醫院。本來以為晚上人能少點兒,掛完號后才得知,排在她前邊的還有60多個。“那天晚上我們看上病已經是8點多了,后來又做檢查、打吊瓶,等打完吊瓶已經是12點多了。”
對于每次看病需要花費多長時間,記者隨機詢問了20名家長,大多數家長給出的答案是:絕對要超過1個半小時。
市民宋先生的孩子今年2歲,由于體質弱經常發燒拉肚子。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次到醫院看病,前面都有至少10個人排隊,掛號往往要排5~10分鐘,到了兒科診室又要排隊等叫號,一般要等半個小時;來來回回做檢查也都要排隊,普通的血常規也需要10分鐘出結果,驗尿驗大便的時間更長;檢查完畢,還要將結果拿給醫生看,醫生根據結果決定是否要繼續做其他檢查,或者直接開藥劃價,那么又需要排隊。“說一個半小時絕對少了,我反正每次帶孩子看病,一上午就搭進去了!”
輸液護士一上午不能喝水
中午下班后,青醫附院小兒內科主任李堂從診室疲憊地走出來,記者與他交流的時候,他指指自己的嗓子:“口干說不出話來了,等我休息下吧。”記者了解到,僅一上午的時間他就看了60個病號,下午還得看40多個,兒科其他醫生的情況也差不多。
記者在市婦兒醫院急診室看到,中午12時,診室外仍有不少等待的家長。“現在沒時間吃飯,得先把病號看完,不然會越壓越多。”急診科主任徐靜說,看急診的時候不能喝水,中午不能休息 ,飯也不能按時吃。徐靜每天從早上7時30分開始工作,一直忙到下午4時30分,“這期間除了吃飯,其余的時間都是坐在診室里。”市婦兒醫院幾乎所有的科室都是人滿為患。“這個時候病號比較多,我們一般到下午兩點才能吃上中午飯。”感染科主任佟建寧稱。
不僅醫生忙,護士也是忙得不可開交。青醫附院兒科輸液大廳的3個窗口上,幾位護士一直在馬不停蹄地忙碌著 ,由于來打針的孩子一個接一個,她們取藥、扎針、綁上固定板等程序做下來,連抬頭的功夫都沒有。而大廳的休息凳上幾乎每個凳子都有一位家長在抱著孩子打針,有幾個還把吊瓶掛到了輸液室門口。
“我們這里一直是這樣,尤其到了冬夏季節,今天還算好的,前兩天整個大廳堵得嚴嚴實實,要擠到窗口打針跟打仗似的,全是人。”小兒注射室護士長劉小臻說,今年夏季出現了小兒接診高峰,數量明顯比往年多,來打針的孩子多是患了手足口病、皰疹性咽頰炎以及肺炎。“為了節省時間,我們一上午都不準喝水,以減少上廁所的次數,一上午不上廁所也很正常。”
她說,由于孩子患病家長心焦,為了安撫家長情緒以及減少等待時間,兒科輸液護士的工作時間也會相應延長,窗口護士每天要工作11個小時。
■分析
孩子看病難,有三大原因
1 兒科醫生缺口大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不僅是島城兒童醫院看病難,別的地方兒童看病等待的時間也很長。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我國兒科醫生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兒童群體的就醫需求。
據媒體報道,截止到2011年,我國兒科醫生在15年內僅增加了5000人,全國兒童專科醫院僅有68家,僅占全國醫院總數的0.52%,即便是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 ,也分別只有2家和4家專門的兒童醫院。2008年,我國共有兒科醫生6.17萬人,但14歲以下的兒童卻有2.3億人,平均每1000名兒童只有0.2598個兒科醫生。如果把美國平均每1000名兒童1.4558個兒科醫生的比例作為參照,我國至少還缺20余萬名兒科醫生。
“我們醫院年年都招人,但還是感覺醫生不夠用。”市婦兒醫院相關負責人稱,醫院今年又招聘了26名兒科醫生,但仍然感覺人手緊張。
“現在我們科一共14名醫生,其中5個是新來的,目前能獨立值班的只有9個。”市婦兒醫院急診科主任徐靜稱,由于急診是24小時接診,醫生們需要輪班倒,最近他們每天接診七百多個患兒,看得快的醫生一個病號也得五六分鐘,這樣算下來,每個醫生都是超負荷工作。
為啥現在兒科醫生這么緊缺?“壓力大,但是卻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徐靜說,現在他們忙得連水都沒時間喝,卻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和尊重,“現在每天都很累,我現在就恨不得趕緊退休。”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兒科待遇不高,也是很多醫生不愿去兒科的原因。據介紹,兒童用藥少,檢查也少,治愈得比較快,不像成人得了慢性病,一輩子都要跟醫院打交道,而且成人還有些大手術,所以兒科和成人的科室相比較,產生的經濟效益較低,效益低獎金自然就會少。
2 社區醫院不接診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