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污水廠滿負荷運轉都容不下滾滾而來的污水,另一方面是不少小區中水站建而不用。兩種反差之下,省城每天仍有10多萬方污水直排河道進入小清河。由此可見,省城今年要實現“河道看不見污水聞不見異味”的截污治污目標,必須得讓這些分散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轉起來,減輕污水主管網和污水處理廠的壓力。據悉,下一步省城或將通過補貼等方式,推進污水源頭的分散處理。 記者 孫曉偉 陳晶實習生王藝焜
[負荷運轉] 日產污水80萬噸僅處理65萬噸
要截污治污,首先得摸清濟南每天產生多少污水。濟南市市政公用事業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城市污水的總量主要根據每天的供水量來推算,“濟南市每天的日供水量在70萬噸左右,通過折算率乘以0.8,每天大概在60萬噸,然后再加上自備井的20-30萬噸的日用水量,約莫算下來每天的污水量在80萬噸左右。”該負責人介紹,其實污水量比80萬噸還要高一些,尤其是夏季,有些管道雨污合流,雨水也算是一大塊,另外包括地下水的滲入、施工影響產生的污水。而對于四大水質凈化廠而言,每天日均生產中水在65萬噸左右。“這樣算下來,即便是水質凈化廠滿負荷運轉,還有一部分污水難以轉換……”該負責人介紹,盡管高新區等還有一些水質凈化廠,但相比而言,仍舊難以負荷。
[管網欠賬] 無法長距離全收集污水
處理能力不足是一方面,管網的收集和運輸能力不足也制約著污水的集中處理。省城地勢南高北低,污水干管只能是沿路南北向鋪設,所以污水廠只能全部建在下游的小清河沿線。
而近年來,濟南市南、東、西三個方向急劇擴張,大量的污水涌入現有管網,讓欠賬太多的污水管網也力不從心。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濟南目前的污水管網還實現不了污水的全收集和全運輸處理。
污水全收集不起來,也處理不了,那這些污水上哪兒去了呢?從河道的臭水中不難找到答案。而由于濟南的河道基本都是南北走向,所以最終這些污水基本流進了小清河里。
[資源浪費] 部分小區中水設施“閑置”
其實,如果光靠污水廠的集中處理,注定做不到污水全處理。但是如果要是現有的分散式中水站都啟用,這個缺口其實也能補上。記者從市政部門獲悉,截至2012年底,濟南市共建成中水設施206座,日處理污水能力24.8萬立方米,日平均回用量11.5萬立方米。其中,包括市政公用局組織建設的8座區域性中水設施、園林綠化局建設的5座中水設施、社會自建的193座中水設施,而在社會自建的中水設施中,其中小區中水設施93座。既然如此,為何省城仍每天有10多萬方污水直排小清河呢。記者采訪獲悉,不少社區的中水處理站利用率并不高,甚至很多處于閑置狀態。濱河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小區污水直排是重要的污染源之一,據我們調查,目前至少有10個小區內的中水站處于閑置階段,小區內大量未經過處理的污水直接流入小清河,是很可怕的。”
7月16日下午,記者來到了共青團路附近的一高檔社區,在地下二層停車場不起眼的角落里,記者發現了該社區大門緊閉的中水機房。同時記者也并沒有聽到設備運轉的聲音。在發現這一情況后,記者來到了該社區的物業管理公司想要詢問相關情況,但是物業公司的客服人員以工程部的全部人員正在工作為由拒絕了記者。
而隨后記者來到大舜天成社區,也未找到小區的中水處理設施,而小區居民也不知道中水站在哪兒,他們光知道該小區之前曾因沒有開啟中水設備而被相關部門警告過。
[算一算賬] 成本太高致部分中水站“建而不用”
為什么花錢建的中水站,卻寧愿停機也不啟用呢?記者了解到,主要還是成本問題。“目前領秀城中水處理站能夠處理的污水平均在3000到4000立方米,周末甚至能到5000到6000立方米,由于小區內部綠化程度較高,所以基本上能夠滿足小區內部對水的需求。”曲經理向記者說道。工作人員田師傅則給記者仔細介紹說,如果說扣除設備損耗、人工費、電費等雜費的話,在每日平均處理2000立方米以上的情況下,每立方米的中水的成本是1.5元,相對于綠化用水高達4.4元/立方米的情況下,領秀城使用的中水每立方米就能夠節省近3元的費用。
但如果說處理量不高的話往往會導致中水處理的費用高于自來水的費用,有的小區甚至會高達5元/立方米,因此許多小區對中水設備采取“建而不用”的做法。
對此,市政部門的一位業內人士介紹,“很多大型小區的中水設施設計標準是按照小區規模來設計的,標準比較低,勢必造成運行成本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擱淺。”
[源頭截污] 省城有望補貼社會中水站
據了解,根據2003年起施行的《濟南市城市中水設施建設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凡在城市規劃區內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需要城市供水的(含自建供水設施供水),應當配套建設中水設施; 建筑面積在2萬平方米以上的小區必須配套建設中水設施。
然而,現實卻是,投資建設的中水站建成之后常常被“束之高閣”。如何讓這些社會中水站轉起來,減輕污水集中處理的壓力?目前濟南市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調研,并將出臺針對性政策。
此前,市政部門對于這些社會中水站曾提出要逐步統一納入到政府管理和運營的范圍內,但截至目前,記者多方采訪,對于這部分中水的回收和改造并沒有正式納入啟動議程。
而記者采訪中,不少中水設施管理部門傳出同一個聲音,“既然回收的難度非常大,那么政府部門能否對于中水設施進行補貼,按照處理的每立方米中水進行補貼,以鼓勵這部分閑置的中水設施運轉起來。”據悉目前這一政策正在調研當中,有望年內實施。
此外,市政公用部門也將進一步加大分散式中水設施的建設。其中中井洪溝中水站已經開工、赤霞廣場中水站近期開工,而其他大澗溝中水站、中海國際中水站、四里山中水站正在緊張推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