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時代生活,我們往往被活活逼成各個領(lǐng)域的“專家”。裝修一次房子,就成了家居建材專家,懂得露水河板和甲醛超標(biāo),防臭地漏和虹吸式馬桶,各種板材和標(biāo)號的水泥;生一次病就會成為醫(yī)療專家,跟票販子斗智斗勇,醫(yī)院排隊掛號,預(yù)約專家B超,進(jìn)口藥國產(chǎn)針,報銷還是自費,如何辨認(rèn)醫(yī)生手寫單子上茫然的字跡;出去旅游一次也會成為旅游專家,不能找大仙看病,不能進(jìn)寺廟燒香,不能在玉器店買玉器,不能在特產(chǎn)店買特產(chǎn),不能聽導(dǎo)游推薦,小心翼翼地來回,都可以在網(wǎng)上整理旅游攻略了。吃飯也是如此,天天在外面吃,不同的館子,不同的價位,有糊口的,有解饞的,有請客吃面子的,有被請講排場的,飯局之上,寒暄落座,點菜怎么辦?每當(dāng)此時,所有人都會把殷切的目光投向我——叫小寬來吧,他是吃貨。
我只能一邊推辭,一邊虛心地接過菜單,用旁光掃射一下在座的幾頭食客。中國標(biāo)準(zhǔn)的餐桌上,講究生旦凈末丑,有主人,有主客,有主陪,有副陪,搭腔的打岔的,說笑話的,冒傻氣的,美女是花瓶,少不了一個買單的。
我也會寒暄一下,跟買單的人對一下眼色,如果是松弛舒緩的笑意,我就會大聲報出:“蔥燒海參,6例。”如果他還是贊許的目光,我會接著點:“要不再來條野生大黃魚?”如果他開始就面色緊張,甚至額頭微微冒汗,我也會體諒著點:“要不我們先來一份東北大豐收,清清口?”接下來我會點:白切雞,半只;老醋蜇頭、蒜蓉絲瓜、金鉤白菜,一大份西紅柿雞蛋湯……然后拍拍手,“我先來這幾道,你們看著不夠,再點?”
點菜哪里是點菜,簡直是斗智斗勇。一方面照顧面子,一方面照顧錢包。在反復(fù)忐忑中,也總結(jié)出迷茫的點菜秘笈,與諸位吃貨共勉。
點菜秘笈第一步,是從尋找一家靠譜的餐館開始。如果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我愿意去老城區(qū),找一些干凈且人聲鼎沸的店,像我這種小館愛好者,偏愛這種口味。也有講究一點的,那就去知名的品牌餐飲,基本也有保證。餐廳老板對美食的底線是一家餐館的最低保證,我們幾乎沒有可靠的制度可以信賴,如果他添加了辣椒精,添加了各種合成物,用了死魚、臭肉,我們只能憑自己的眼光小心判斷。
點菜秘笈第二步,點菜。在吃這方面,我雖然固執(zhí)己見,卻也相信群眾。圍著大廳走兩遍,左右觀摩,看看大伙吃得最歡的是哪道菜,看著最有食欲的是哪道菜,基本上心中有了三分譜,可以端坐座位上,抄起一份菜單,徑直點菜。另一個吃貨陳曉卿做得比我更堅決,他曾經(jīng)領(lǐng)著服務(wù)員,一桌一桌巡查,一邊走一邊指著其他桌子上的菜:“點這個,點這個,再來一個這個……”
即便如此,也往往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俗話說,孩子是自己的好,菜是別人桌上的好。當(dāng)同樣的菜端到自己桌上,也會產(chǎn)生一點酸楚:我覺得那一桌點得比我們好吃。
在一本菜單上,前幾頁往往是招牌菜,如同報紙的頭版頭條。當(dāng)然這頭版頭條里也有可能摻雜假新聞。招牌菜往往有兩種:一種是顯手藝的,一種是賣價錢的,前者是吸引人來的標(biāo)志,后者是餐廳利潤的支撐。我們要判斷著點前者。
點菜秘笈第三步,躲雷。如果餐館里有各種例湯,諸如天麻、當(dāng)歸、人參等燉湯,要繞道而行。除了少數(shù)知名餐飲認(rèn)真做例湯之外,罕有小館子認(rèn)真做。許多餐廳湯都是煲好了幾天的,然后每有客人點,隨時加熱,為了遮掩味道,放入一些所謂的中藥成分。

如果點魚,要知道如何判斷這條魚是活魚,這是常識,但許多人不知道。在多少吃水煮魚的地方,服務(wù)員會拿著一條魚到客人面前,向客人展示,到了后廚就換成死了的。這枚雷是無法躲過去的,因為根本不是好吃不好吃的問題,而是廚師的道德底線太低了。一般來說,魚眼突出、魚肉有彈性、表皮完整的大多是鮮魚。有些鮮魚在蒸制過程中肉會裂開,這也是新鮮的標(biāo)志。鮮蝦的尾巴是張開的,頭是黑色的,一眼就可辨認(rèn)。
缺斤短兩也是店主常用的伎倆,尤其是海鮮,本來一斤半,說一斤八,這枚雷也是躲不開的,除非你去你熟悉放心的餐廳,或者直接點按個收費的扇貝之類。
經(jīng)常會有瀕臨丟掉的食材,丟了浪費,用吧,有點對不起客人。餐廳往往用兩步走的形式:首先是服務(wù)員推銷。廚師會給服務(wù)員下任務(wù),今天還剩下幾條鱸魚,一會給推銷出去。服務(wù)員就會反復(fù)向客人推薦鱸魚。這種推銷需要謹(jǐn)慎。第二步是做鱸魚,往往不會使用清蒸法,因為清蒸是最體現(xiàn)食材的方式,有絲毫不新鮮都能清晰體現(xiàn)。但麻辣、紅燒等重口味的菜品,新鮮程度就會遮掩。同理可得,要是點魚,最好清蒸。
同理又可得,全家福、海鮮煲等大雜燴的菜品往往也掩藏著小貓膩。所以也要慎重點。
于是我們的點菜過程真的是斗智斗勇的過程,說得我有點悲哀。我總結(jié)的點菜秘笈其實是迷茫版的,越是了解得多越是迷茫。曾經(jīng)我是個跋山涉水,不畏萬難的勇敢吃客,聽說哪里好吃頓時殺過去,到如今,也慢慢改變了套路。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吃飯也是吃個熟悉,跟廚師熟悉,做菜會上心,跟服務(wù)員熟悉,服務(wù)會貼心,我以我深刻的體驗得出的結(jié)論:吃飯吃的不是胃口與飯量,而是膽量和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