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能否復制?
無論是收視率還是收益率,《舌尖2》無疑都是一個不錯的財經話題。不過,本報記者采訪的諸多業內人士的觀點則呈現出“兩極化”,一種觀點認為中國根本不存在紀錄片市場,《舌尖2》的所謂成功是基于其生產模式的特殊性,其模式是電視臺出錢拍攝,用強大的電視臺廣告體系支撐著紀錄片。
“國外紀錄片多是基金出錢,而在國內,我們找過無數的基金,他們根本不感興趣,現在運作的一些紀錄片,都是我們自己出的錢,根本別談收益。與此同時,由于社會管理和對特定話題的限制,也不太可能出現龐大的紀錄片潮流。”一位知名的紀錄片運營者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中國有紀錄片市場,雖然不大,但值得投資者關注。
“《舌尖》系列至少讓人們關注到了中國的紀錄片市場,我們開始投資紀錄片。單就商業模式而言,紀錄片更像是電視劇的B2B模式,既然如此,植入式廣告未來是不是也可以成為一種商業運作方式,我想這些都值得探討。我們目前已經投資了幾個項目,并沒有太多壓力,主要還是因為我們本身有其他的收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個細分市場肯定有文章(微博)可作。”中廣電通文化傳播(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文輝告訴本報記者。
事實上,《舌尖1》的火爆就曾引發“淘寶食材”的熱賣,以及相關食品的上市公司的股價上漲。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舌尖1》最初能夠植入某黃酒企業的話,無疑也是一個“降低成本”的方式。
《舌尖》第二季招商中,天貓商城旗下的天貓食品,就成為《舌尖2》的獨家合作平臺,同步首發每期節目中的食材和美食菜譜。
“在業界,紀錄片被視為節目制作的最高層次,它與節目不一樣,節目是創作型,而紀錄片是現實的東西。現在有那么一部分人群開始喜歡紀錄片了,我們稱之為‘比三高還高的人群’。”張玉志表示。
公開資料顯示,央視紀錄頻道的廣告收益由2011年成立之初的3600萬到2013年突破5億,足以說明這部分收視人群的擴張。
國內紀錄片收視群體的逐漸擴大,這讓線上線下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責編: 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