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應試教育的威逼利誘下,從幼兒園到小學、從初中到高中,所有的目標都指向高考,既然如此,就不免有座次排名的一出,考試有考試的排名、學校有學校的排名,人人都想找捷徑、尋法寶,那么,優勢資源的集中化就成了教育目標一元化的必然選。
二是教育的“三六九等”,加上“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基礎教育中的深情演繹。
三是擇校的背后是教育資源失衡,要解決這個問題,觸及各方既得利益,譬如城里的不愿意到鄉下去、財政的眼里容不下那些出不了升學率的學校。
七:學區房學區房
學區房都是分布在名校周邊的房產,根據“就近入學”相關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凡片區內的適齡兒童皆可免試就讀。
學區房,一個特別的名詞,它是由消費者對幼兒園、中小學校等教育資源的需求所衍生出的對房地產市場的關注熱點,突顯出居住環境的教育功能,并將此作為是否購房的條件。學區房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狹義的學區房,即能夠滿足購房者本人子女就讀區、市、省級重點學校(小學或中學)入學條件的房地產項目。另一類是廣義的學區房,是指所處區域教育資源豐富,可以極大地滿足人們教育學習需求的房地產項目。
目前市場熱炒的二手房基本上屬于第一類,而房產商推出的“教育地產”概念的新盤,往往屬于第二類。
出現這一狀況的原因是教育部門及學校對入學生源的硬性地域劃分,在板塊覆蓋的區域內,學生可以通過享受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
據了解,不僅北京市,目前我國城市在小學入學政策上,采取的都是就近免試入學,因此,對于哪條街道哪一棟樓房里的孩子可以進哪一所學校,都有明確的劃分。因此,重點小學劃片內的房子,便成了二手房市場上熱炒的一個概念。
大家認為,“學區房”在自住、投資兩大方面都表現的較穩定,目前頗受市場關注。但是在購買“學區房”時,必須要具備風險意識,包括家庭財務的風險、幾年后孩子是否能就讀的風險、學校情況變化的風險,學區房保值升值的風險,以及孩子性格脾氣是否適應學校風格的風險,等等。畢竟,名校與成才不是絕對正比關系。
八 戶口年限
這個問題比較敏感。戶口年限的限制主要是一些熱門小學自行規定的,也就是戶口遷入具有孩子父親或母親名字房產下沒有達到規定的時間長度,孩子就不能進入本來對應的小學入學。
有的學校甚至要求父親、母親、孩子的名字必須都在一起并且同時達到規定的年限才有資格就近入學,不繳納擇校費。很多名校已經不認可爺爺奶奶、姥爺姥姥與孫輩的房產和戶口時限效力,當然也就更不認可遷移到其他旁系親屬、朋友等名下的戶口了。
2008年北京市戶籍部門已經實現全市聯網,戶口辦理快捷、容易了但對血緣關系的要求非常嚴格了。普通名校一般要求戶口至少遷入1年以上,知名小學則要求3年,2009年幼升小已經發現有要求5年的了。隨著今后幾年入學人數的增加,戶口問題可能會更突出一些,家長不應該掉以輕心,應該盡早把戶口遷移到目標學校劃片對應的房產上,以避免今后的麻煩。
此外,如果戶口年限符合要求,但并沒有實際居住,這些名校入學幾個月前都會搞入戶調查,一經發現就可以取消孩子的對口劃片入學要求。為了穩妥,北京戶籍的家長既便僅讓孩子上普通小學也應該保證有一年以上的戶口遷入和居住時間。
九 面試
幼升小競爭日益激烈,大多學校采取“筆試+面試”的形式,內容豐富、形式靈活,多角度的對孩子們進行評測。緊張激烈的幼升小,讓廣大家長和孩子進行了一場心智的大考驗。
雖然,教委三令五申不允許考試、測試入學,實際上能夠做得到的優質小學很少。從名校面試題來看,考查方式十分靈活,看重孩子是否具有豐富的想象力,以及舉一反三的思維能力,還有日常的語言積累量以及能否靈活運用語言。
鑒于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早些做準備,平時多給孩子讀故事,鼓勵孩子多開口,培養孩子對外界事物的敏感、好奇、觀察、思維、記憶,都能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和想象力。
另外,學校也會對家長進行考查,包括家長的文化素養、對教育的認識,對孩子的期望達到何種程度等方面,主要形式有電子論壇、電話往來、校園開放日等。
十 共建:
某些具有實力和背景的大單位和一些優質小學、中學簽有共建協議,學校每年都會給這些單位的直系子女一些升學指標,共建單位要向學校交數目不等的錢,這些錢有的由這個單位出,有的由學生家長出,統一由單位把錢給教委,教委留一部分,返給學校一部分。
共建享有一項“特權”:不受行政區域、學籍、學生實際居住地、戶籍的任何影響。教育部門每年都會出一個單位共建班的名單,寫明各個區招收共建生的幾所學校。
共建只是學校給一個考試的機會,是否能上還要看孩子自己的能力。絕大多數重點學校,在共建問題上能做足文章,既獲得共建費用又可以使招生錄取名額變得機動靈活,許多看似根本不可能錄取的學生主要就是通過共建的空間完成的。
十一 寄宿
目前,北京市寄宿小學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純寄宿小學,例如西城的奮斗小學;另一類,則同時擁有走讀部和寄宿部,一般不在同一個校區。擁有寄宿資格的小學,在幼升小的時候一般都可以全市招生。孩子不受就近入學的限制,擁有公平擇校的資格,
據了解,選擇住宿的家長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工作過于忙碌,希望“偷個懶”,讓學校擔負起教育重任。另一類是家庭與學校相隔較遠或父母在外地工作;還有一類家長希望盡早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學校離家的距離現在也成為了一個問題。為了利用良好的教育資源,很多家長不惜舍近求遠,或者為孩子選擇寄宿。但是對于剛剛上小學的孩子來說,這樣是否可以使他們在奔波中保持好學習狀態或迅速適應寄宿做到“獨立”呢?
因此,不建議小學階段寄宿,童年期是兒童安全感、信任感建立的重要時期,缺乏足夠的信任感、安全感的兒童則難以形成健康、積極的性格特點,因此,更需要家長、學校的共同配合、教育、引導。
孩子上學與上幼兒園已經完全不同了,專家指出,家長的安排是決定這個問題的關鍵,應該明確自己的時間能否固定給孩子,如果不能保證每天讓孩子按時吃飯、睡覺,那么還不如讓孩子寄宿。至少孩子的生活會很有規律,吃飯、睡覺都能得到保障。而且孩子自己會結交許多同齡伙伴。但是如果選擇寄宿,一定要選擇全員寄宿或者有單獨寄宿班級的學校,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孩子每天的心理波動。
孩子選擇寄宿與否要視孩子自身的性格特點而定,家長的原因不論怎樣都是可以調整的,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如果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漠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對孩子而言是不可補償的,因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
十二 幼小銜接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更確切地說,幼小銜接只是涉及到幼兒園大班與小學一年級之間的銜接問題。
幼升小的過程,是孩子從幼兒到兒童的一個重要轉折,無論是學習環境、學習方式,還是生活習慣、行為規范都面臨著新的變化。為此,專家建議,家長要為孩子積極創設一定的環境條件,幫助孩子做好銜接,謹防斷層的出現,為以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幼小銜接的五大新轉變:
1.銜接的主體:由幼兒園單一主體向幼、小共同參與轉變
2.銜接的內容:由重知識、技能向重興趣、習慣和情感轉變
3.銜接的形式:由零散、隨意的活動向系統、有計劃的課程轉變
4.銜接的評價:由結果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
5.銜接的范圍:由階段銜接向終身教育轉變
幼小銜接的六大目標是:
1、使孩子養成良好的觀察與思考習慣,增強學習數學的能力,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培養孩子具有一定的語感,掌握漢語拼音拼讀技巧,幫助孩子開展早期閱讀,減少入學后因識字量不足導致的學習障礙;
3、了解漢字的基本構成,建立學習漢字的基本功,感悟學習漢字的一些規律和方法,降低入學后學習漢字的難度;
4、根據不同的事物和場景確定正確的觀察順序,并能夠進行有條理的、完整的表述;
5、發展孩子的視聽知覺,使孩子具有規范意識,適應小學老師的教學方式以及小學的課堂結構。
6、讓孩子從容應對擇校面試,快樂、自信地迎接小學的學習生活。
十三 學前班
學前班是指幼兒在上小學前最后一年的幼兒班。一般都是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適應小學學校生活,是由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階段。學前班教育與小學教育有哪些不同?
1.教育的性質、目的不同。
學前班的教育性質是非義務教育,因此,沒有考試、考查等。它僅要達到為幼兒入小學做適當準備的目的,確切地說是為幼兒做好心理、能力方面的準備。而小學教育不同,小學教育屬義務教育階段,這時學生上學是向國家盡義務,學校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考查、檢查以及由此引起的升級或留級,是國家對學生學習質量肯定或否定的體現,義務教育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在許多國家,義務教育階段如果孩子不上學,其家長要被罰款或判監禁等。義務教育(中小學)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國家建設者。
由于以上教育性質、目的的不同,因此,它們的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也不同。
2.教育內容不同。
學前班所學的內容是與幼兒生活緊密相關的淺顯知識,借助這些淺顯知識達對發展幼兒與以后的正規學習有關的心理能力的目的,如“奇妙的影子”、“各種各樣的車”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概括等能力,繞口令鍛煉幼兒準確發音能力,看圖說話鍛煉幼兒觀察、想象、語言表達、邏輯思維的能力等。
小學的教育內容是成體系的學科知識,確切地說是以符號為媒介的學科知識,它的抽象水平相對較高,與學生的生活有一段距離,這種學習內容只有當學習者的思維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時才能理解和接受。
3.教育方法不同。
學前班教師應多采用歸納法,即讓幼兒看到許多有關的現象,讓幼兒開動腦筋,自己去歸納、發現其中的規律。這中間教師啟發提問、幼兒回答、幼兒歸納、教師小結等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如教師提問:“3比2多幾?”“2比3少幾?”“2比l多幾?”“1比2少幾?”“4比3多幾?”“3比4少幾?”讓幼兒在反復觀察、操作過程中發現自然數列中每一個數都比它前邊的數多1,比后邊的數少1這個規律,而不要由教師灌輸給幼兒這個結論。
小學教師則多采用演繹法,即教師教學生一些規律性的知識,然后用例題來證明此規律是正確的,這一過程與幼兒階段的學習過程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