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師范大學分子與納米探針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唐波教授研究團隊在抑郁癥氧化應激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fā)表在化學領域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Observation of Acetylcholinesterase in Stress-induced Depression Phenotypes by Two-photon Fluorescence Imaging in the Mouse Brain.J。 Am。 Chem。 Soc.DOI: 10.1021/jacs.8b11414,影響因子14.357)。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研究生王昕,通訊作者為唐波教授和李平教授。

  抑郁癥是一種發(fā)病率、致死致殘率極高的精神類疾病,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大腦中神經(jīng)遞質的代謝異常是抑郁癥過程中氧化應激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乙酰膽堿酯酶(AChE)作為膽堿能系統(tǒng)中關鍵性的水解酶,直接決定了神經(jīng)遞質的代謝。但是,由于大腦結構的復雜性和缺少合適的成像工具,活體腦部AChE活性變化與抑郁癥過程中氧化應激程度的關系至今還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唐波教授課題組設計合成了一種高靈敏、高選擇性,實時、原位檢測活體腦部AChE活性的雙光子熒光探針,首次利用雙光子成像分析發(fā)現(xiàn)了重度抑郁癥小鼠腦內AChE活性較正常小鼠有顯著升高。同時,借助雙光子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指示劑,首次觀察到了AChE水平的變化和超氧陰離子在抑郁癥過程中呈正相關,從而說明氧化應激導致了AChE的過度激活,引發(fā)抑郁癥。這一工作研究為氧化應激調控AChE的活性在抑郁癥病理學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提供了新策略與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