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槐蔭區委書記李繼民:槐蔭承載著濟南的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責任與壓力同在。勤勞淳樸的槐蔭人將以改革創新為動力,跨越發展為目標,產城融合為依托,民生保障為基礎,敢闖敢試、攻堅克難,奮力譜寫“后十藝”時代槐蔭跨越趕超的新篇章。
原標題:濟南槐蔭區委書記李繼民:打造"后十藝"新槐蔭
今年10月底落幕的中國十藝節,對山東省濟南市槐蔭區域經濟發展、城市環境改善、文明指數提高等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如今,槐蔭又從迎辦十藝節為抓手推進各項工作轉向以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為抓手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全面跨越提升。
槐蔭區委書記李繼民表示,槐蔭區已全面動員部署,切實把思想、認識和行動高度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按照“3355”發展思路和“一城三區”總體布局,堅持“規劃引領、項目支撐、產城融合、民生優先”的建設發展理念,抓項目促增長,育產業增后勁,惠民生保穩定,轉作風促廉政,努力保持“后十藝”時代發展勢頭不變、標準不降、士氣不松、熱度不減,全力打造產業繁榮、生態宜居、文明和諧的現代化新城區。
構筑“一城三區”總體布局加快產城融合發展
李繼民表示,槐蔭區將進一步強化科學發展理念、改革創新理念,推進產城融合大提速,帶動產業發展升級和城市化提質,在產城一體格局下,推動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以總部經濟為主攻方向,打造西部新城產業高地。加快推進西部新城總部基地建設,盡快啟動280畝、約80萬平方米的一期工程;積極推進西城國際會展中心建設,扎實做好占地14平方公里的濟新國際科技城的前期規劃策劃工作。依托大劇院配套高層、榮寶齋大廈、站前南北綜合體、西元大廈、鳳凰大廈、傳媒大廈等商務樓宇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金融會展、研發創意、文化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努力打造融合文化中心、交通中心、商務中心、會展中心、金融中心等多種功能的省會總部經濟集聚區。
以百年商埠風情區建設為龍頭,推進老城改造提升。高起點做好百年商埠風情區的規劃建設,以老建筑的保護性開發為重點,注入現代人文氣息,重現昔日的生機與繁華。全面啟動緯十二路改造工程,同步推進緯十二路沿線15個城市綜合體項目建設,努力打造商業繁榮、特色鮮明的老城商貿集聚區。扎實做好二環西路沿線的整體策劃規劃,努力把二環西路打造成為連接西部新城、東部老城的景觀大道和產業走廊。
以高新技術產業為核心,做大做強工業園區。充分發揮槐蔭工業園區和槐蔭工業科技園的集聚作用,大力扶持天岳晶體等高新技術企業壯大規模,拉長產業鏈條,培育國內領先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進一步加快華潤醫藥、山東電力檢修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膨脹壯大九陽等龍頭企業,引導支持中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轉型,努力打造產業集中、集聚發展、優勢突出的高品質工業園區。
以旅游度假區建設為帶動,加快建設生態片區。重點推進非遺園、融匯溫泉度假、陽光城、玉符河綜合整治以及濟齊路西延等項目,并通過大項目的帶動和整體環境的提升,用2至3年的時間將吳家堡、玉清湖片區打造成為生態、文化、休閑特色小鎮。
打造九大產業集群力促產業繁榮發展
今年,槐蔭區在全市出臺了首個區縣一級的產業發展規劃。李繼民表示,今后將以該產業發展規劃為引領,努力打造九大產業集群。一是總部經濟集群。加快建設西部新城2平方公里的總部基地,加快形成動力強勁、優勢明顯的現代總部經濟集群;二是新材料產業集群。積極推動山東天岳晶體材料有限公司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拉長產業鏈條,全力打造國家級碳化硅產業集群;三是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依托百年商埠風情區、西街工坊等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積極打造覆蓋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鏈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四是現代科技信息產業集群。依托德邁國際科技信息產業園和濟新科技城兩個投資過百億的項目,形成富有競爭力的科技信息產業集群;五是高端演藝、會展、藝術品展示交易產業集群。依托省會文化藝術中心、會展中心、榮寶齋大廈,打造高端演藝、會展、藝術品展示交易產業集群;六是生態休閑產業集群。依托濟西濕地、非遺園,打造“水、藝、游、城”完美結合的生態休閑產業集群;七是緯十二路陽光新路高端商貿產業集群。依托緯十二路拓寬改造工程,把緯十二路、陽光新路打造成為貫通南北、高端大氣的商業金街;八是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積極推進二機床、軌道交通、重汽特種車等大型工業制造企業轉型升級,加快北車集團城軌車輛造修基地建設,著力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九是智能家電產業集群。依托九陽股份,打造創意家電、節能環保綠色家電、整體智能廚房等一體化的智能家電產業集群。
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匯聚科學發展強大動力
圍繞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李繼民表示,“我們將組織全區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創新精神破解發展難題,探尋跨越發展新路,回應群眾關切,有效凝聚改革共識,匯聚科學發展強大動力”。
切實抓好各項改革措施的貫徹落實。從解決制約全區科學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入手,進一步明確深化改革的任務目標和方法步驟,重點突破、循序漸進,確保全會精神和省、市深化改革的措施落到實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提高行政效能,規范行政自由裁量權,繼續清理壓縮行政審批事項,規范簡化行政審批流程,著力解決“庸懶散”等突出問題,在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建設上取得新成效,為全面深化改革營造法治、公平、高效的發展環境。
推進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引導農民興辦農業合作社,推進“槐蔭四寶”產業化,開發農業觀光旅游,規范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益;積極推動西部新城占地220畝、投資近4億元的九職專新校建設,大力開展失地農民就業技能培訓;著力做好2.8萬失地農民的就業、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工作;加快推動匡山、西沙、張劉片區等5個片區8個村的城中村改造步伐。
推進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按照市委書記王敏同志關于“新城要有新管理”的批示要求,以“管理上水平、群眾得實惠、打造清潔靚麗新城”為目標,堅持建管同步、整管并舉,探索實踐“標準化設計、數字化管理、網格化服務、市場化運作”的城市管理新機制,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槐蔭特色、適應現代化西部新城發展要求的城市管理體制機制。
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和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教育、就業、醫療、計生、社會保障等民生實事。啟動投資近5000萬元的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建設,積極打造集養老、醫護、救助、托管于一體的綜合性福利中心。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積極推廣“一平臺、兩中心、三站”的社會治理架構,推動社會治理由注重管控向注重服務轉變,由事后處理向源頭治理轉變,不斷提高社會治理科學化水平。
推進科學發展綜合考評體系創新。把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精神納入年度科學發展考核,突出考核的差異化和導向性,提高改革創新、經濟結構升級、社會事業建設、社會治理創新和生態保護等考核指標權重,把財稅任務、計劃生育等7項“一票否決”內容改為扣分項目,引導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部求科學發展之真、務轉型跨越之實,為“加快科學發展、建設靚麗槐蔭”提供堅強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