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份老街
九份老街
九份老街
九份老街 《千與千尋》的靈感
九份的四季景觀
九份的四季景觀
九份不夜山城--日本宮崎駿電影《神隱少女》取景處
升平戲院 這可是臺灣北部第一家戲院喔!
圖注
九份芋圓
基山街
臺北縣瑞芳鎮的九份,是個看山觀海的好地方,馳名北臺灣。九份名稱由來,據說是因為早期移民來的人家,一共九戶,而外地商家偶而需要送貨來時,總要分包成九份,久而久之,村名也就約定俗成下來。
其實“九份”一詞,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臺灣研究地理、歷史學的權威學者教授名叫“洪敏麟”:早期漢人入臺灣開墾之時,是由南而北進行,而由南而北的原因眾多,最重要的原因是“樟樹”的開墾,清中葉后,各國對樟油的需求量大增,而臺灣是世界上主要的樟油產地之一,在人造樟油出現以前,臺灣的樟油產量高達世界的總量的70%-80%之間,而樟樹的主要產地在中北部,且樟油進口所帶來的利益可觀,因此連帶使得臺灣的貿易重心往北部移動。
那樟油跟九分有什么關連呢?因為在當時的漢人社會當中,提煉樟油所起(興建的意思)的“大灶”,是以十個“大灶”為一單位叫做“一份”,而在南投震央的“九分二”的地名,就是因為當時(1870-1890年間)當地燒樟樹提煉樟油的“大灶”,數目高達92個大灶,因此就以“九份二”命名,而較晚開發的北部九分,就是因為當地燒樟樹提煉樟油的“大灶”數量有“90”個的緣故,所以就叫做“九份”咯。
PS:順道一提
提煉樟油的大灶是需要經過縣府同意許可方可建造,因為樟油的開發所帶來的稅收,也是維持當時候地方支出的一個不可忽視的財源。
九份的老街
跨越時空,歷經許多大時代變遷后,過去曾有輝煌金礦開采歷史的九份黃金山城,三十多年前結束黃金開采,山城的黃金變成了傳說,而逐漸沒落。但隨著電影“悲情城市”、“無言的山丘”取景于此及廣告的拍攝,九份又再度崛起,老街的店家聯合組成商圈聯誼會,九份商圈的組織漸趨穩固,策動許多活動,讓九份現在成為許多國外游客必游的知名臺灣觀光景點!
九份的四季景觀
九份位于山坡地,是一個面海的山城聚落,視野頗為遼闊。春天,可遠觀深澳漁港的雨霧變幻;夏天,則可觀察“雞籠山”山頭,是否戴上“帽子”(云霧)而與寒風襲人的滋味。大體來說,判斷天氣的變化;秋天,可欣賞菅芒花在東北季風吹拂下的款款風情;冬天,則可感受山城雨霧,白天可欣賞到寬廣海岸的蔚藍清爽,入夜則可遠觀漁港漁火點點的景象。九份的迷人,就在于它多采多姿的變化。珍貴的自然景觀資源與豐沛的人文藝術氣息,更賦與它源源不斷發展的動力。
九份的采金歷程
九份采金歷程,從燦爛到歸于平淡,寫下了一頁可觀的“淘金史”。一九三○年間九份產金量大增,在往后的十余年間,可說是九份的“黃金年代”,造就了“小美國”的繁華景象,也因而產生了“上品輸九份,下品輸臺北”的諺語:好的東西,總要先賣給當年“多金”的九份人,因為他們有著雄厚的經濟實力。臺灣光復后,金礦開采卻步入了衰退期,也因而導致了人口外流的景況。當然也有人仍有著解不開的“戀金情結”,向礦務局申請執照,繼續鑿壁開挖,一步一腳印,尋找“金雞母”。“三更貧,四更富,五更起大厝”,當年淘金者的意興風發盛況,如今已成了令人唏噓不已的“流金歲月”了。
九份的繁華褪盡
走入九份基山街,領略九份建筑的樸實之美。遠近馳名的魚羹、芋圓、牛肉面店以及多家民俗藝品店的毗鄰而立,在商業氣息中仍有著濃濃的藝術風味與人文關懷,這就是今日九份的寫照。邁入金礦坑歷史博物館,體驗一趟平常人罕見的采金過程,看看采金工人的淘金歷程,其體驗可說是相當新穎的,但是看到“礦工模特兒”的服裝,竟是陸軍的野戰服,對于這樣暗淡燈光下“失真”的裝扮表現,也祇有感慨了。文史工作室的設立,也著實讓人欣喜,這也代表著九份人對于鄉土文史的關注,或許能因而帶動地方文化活動的再提升。
升平戲院
這可是臺灣北部第一家戲院喔!可想而知,當年的九份可是多么繁華富裕而看電影也是當地的居民最大的休閑活動,不過,現在的戲院已沒有當時的風光。
九份共有四條較為著名的老街,分別為:基山街、輕便路、汽車路、豎崎路。基山街又名‘暗街仔’是最繁榮的商店街,由舊道站下車直入,為九份主要街道,一間又一間比鄰的小店,賣的是一些手工做的芋圓,草仔稞等小吃,為采購金飾、名產、藝品必經之道。本街為九份的商店街,依山勢起伏而建,平路與石階交錯。 作者:ted_shi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