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注
圖注
圖注
圖注
圖注
之所以叫“九份”,是因為原本山上只有九戶人家,因此每次采購上來的貨物都要分成九份。這里之所以出名,自然還是因為侯孝賢的《悲情城市》。至今還記得在大一課堂上看到該片時的心情,當時完全不能理解為什么鏡頭都這么長,為什么要花兩分鐘拍一群人慢慢爬山。。。當然,今時不同往日了,現在各路車能直接開到半山腰,一下車就能看到遠處富有臺灣特色的海灣和綿延的群山。看到這張照片或許也就能明白,為什么到這里來,恰恰要陰天才剛剛好。
出乎我意外的是這個地方其實并不算偏遠,距離臺北也就幾十分鐘的車程吧。這也導致九份成了現在臺灣旅游的一個常設景點,旅游的味道很濃,上山的一條窄窄的小街基本都是生意和小吃。這里的一些景點,比如升平戲院打的都是《悲情城市》牌和懷舊風。
但只要走出游客密集的那一小塊,走進當地居民生活的區域,感覺頓時就不同了。
充滿生活細節的小巷,不時可見各種小情趣的咖啡廳,當地匠人的工作室往往也兼作茶室。在一個隱蔽的半山腰上碰到了一個專賣二手書的小書店,超級安靜。進去一眼就看到了alexandra neel的《拉薩之旅》,這是第一位到達西藏禁城的外國女性,有趣的是這套書的策劃是詹宏志,同樣也是一位臺灣電影新浪潮的老人。如此相遇,實在緣分啊,不買不行啊。
在九份待的時間不長,一個多小時都花在了穿行小巷間,實在值得。這里居民自建的小房子往往都很有意思,并不華麗,但感覺各異。
很多房子都帶有明顯的日式風味,比如這棟,第一眼看到我就非常喜歡。
這是這次去臺灣拍的小600張照片中,我自己最喜歡的之一,究其原因,可能也是因為體現了本人現階段的拍照喜好吧。首先是沒有擺拍的味道,無論是前焦的汽車還是中間的電線,都突顯了此刻的偶然性。拍照的地點是在半山腰等公車的地方,人來人往雜亂異常,但這下在鬧中取到了一刻的靜意。此外,照片的敘事自很平常,就是一個父親帶著女兒遠眺,但仔細觀看,平常中似乎又有那么一點不平常的味道,且其顯現毫不張揚。后期也很簡單,主要是把整體的色調壓得統一了些,稍微強調了下層次,感覺小小滿意。 作者:小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