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曲路”由來
海曲,日照歷史上第一個縣治古縣名,秦至西漢,今日照東港區屬瑯琊郡海曲縣。海曲縣是當時全國經濟、文化發達地區之一,也是日照封建社會歷史上經濟文化最輝煌的一段時期。由于王莽時期的經濟混亂,給海曲經濟帶來重大災難,海曲縣遂廢。
日照人民為紀念這一歷史,1983年4月,把日照市區中心大道命名為“海曲路”,這是日照市區最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一條道路(沒有之一),是日照(縣)的正本之路、尋根之路,也是最能見證日照城市發展的一條道路。道路橫貫市區,總長15公里,西延線335省道直達莒縣縣城,橫貫日照市。

日照市南北主干道北京路、海曲路路口夜色。(鄭培波 攝)
路,是城市的動脈。一條路,往往濃縮著一座城市的發展歷程,見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海曲路對于日照市而言,就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海曲中路林蔭道。(張浩 攝)
海曲路,屬日照古道莒日支線石臼所至日照縣煙墩嶺段,1983年4月,根據日照縣城區規劃的需要,此路段改名為海曲路。

1919年山東省計劃修筑干支線公路圖。(圖片來自日照市檔案館)
莒日支線,東起石臼所,經日照縣城、沈疃、三莊至石溝崖村西入莒縣,全長99千米,日照縣境內約60千米。
清末至民國初期,日照縣海口貿易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石臼所、城關、濤雒等城鎮商業昌盛,當時的政府和商家深感交通運輸的重要性,于是由官商聯合修建而成,是石臼所通往內地的唯一交通要道。抗日戰爭爆發后,遭到破壞;新中國成立后,莒日支線改稱泰石線(有的資料中稱石太線,東起海港石臼所,西接新泰車站),日照縣政府對其進行了全面修復,泰石線貫穿四個縣,19個鄉鎮和沂蒙老根據地,是運輸糧食、土特產,煤炭,食鹽的主要通道,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3年4月15日,《山東省臨沂專員公署交通局關于申請修復石太線通車的報告》。(圖片來自日照市檔案館)
當時的日照只是一個偏居沿海的農村縣城,經濟落后,縣城內沒有完整的道路規劃,穿過縣城中心的泰石線既是縣際公路也是縣城主干道。當地老百姓對于這條路最初的記憶是:在這條路上可以看見往來運輸的各種汽車。在那個交通工具稀缺,出行以走路和自行車為主的年代,能看到各種大型運輸貨車已經是很稀罕的一件事情了。

1965年經石臼、日照的泰石線地圖。(圖片來自日照市檔案館)
1980年,國家決定在石臼(時稱石臼公社,1982年改稱石臼鎮,人們習慣稱石臼所)投資建設大型深水港,日照縣迎來快速發展機遇期。
1983年,為配合石臼煤碼頭建設,滿足日照縣城鎮發展和人們生活發展的需要,日照縣政府對港口所在的石臼鎮和日照縣政府駐地城關鎮進行了重新規劃,而交通動脈的打通是城市規劃建設當中較為關鍵的一步。
根據當時的日照縣城鎮建設規劃方案,在城關鎮(日照縣城駐地),把橫穿縣城中心,東部連接石臼所的泰石公路部分,改名為海曲路(東起石臼所西至縣城西煙墩嶺)。據檔案記載,其命名依據是日照縣的古稱海曲縣(西漢時,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一方面有糾正“淹了石河縣,立了日照縣”的訛傳的意思,也有回顧歷史演變之意(《海曲》編者按:30年前專家學者已經在糾正“石河縣”傳說的訛傳,今人大不必再傳播,古人“傳說”有時候也與今人“謠言”無異),同時運用一個海字,表示此路是魯南地區經過日照縣城中心通往黃海重港的唯一公路。新規劃的海曲路分為西、中、東三段,西段,西起煙墩嶺,東至化工廠;中路,化工廠以東,經縣政府門前,向東至沙墩公路橋;東路,自沙墩公路橋,東至臧家村(石臼所海濱二路),并稱此路為未來城市中東西向最中心路,故用統一名稱,以方位分三段命名,這便是海曲路的雛形。

1983年4月30日,《關于公布石臼、城關兩鎮主要街道名稱的通知》(日政發[1983]45號)。(圖片來自日照市檔案館)

1983年城關鎮道路規劃、命名示意圖。(圖片來自日照市民政局)
在港口駐地石臼鎮,建設東西走向四條主道,其道路名稱依其地理位置命名,因其地處黃海西岸,故東西走向的四條主要街道由南至北依次命名為黃海一路、黃海二路、黃海三路,一直到鐵路橋北的黃海四路;南北走向有六條主要街道,由東向西依次命名為海濱一路、海濱二路……以此類推。

1983年城關鎮、石臼鎮新建街道命名(略)圖。(圖片來自日照市民政局)
當時的日照縣城駐地和石臼雖有海曲路連接,其實是2個獨立的區域:石臼在東面,緊靠大海,日照縣委駐地在城關鎮,與內地相連。在老輩日照人的記憶中,80年代石臼所(石臼老街附近)跟日照城(百貨大樓附近)仍是相距20里地的兩個城區,那時到石臼所的海曲路已經鋪上柏油了,路兩邊是高高的白楊樹,大概是四車道,不寬,但直,車少,也沒有幾個叉路口,自行車可以撒著歡兒騎。從日照到石臼的道路兩旁還全是荒地和莊稼,一直到了高家村,才有人煙,營子村離海曲路還是遠遠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位于海曲中路上的百貨大樓。(圖片來自日照市檔案館)

上世紀八十年代,位于海曲中路上的日照第一旅社。(圖片來自日照市檔案館)
在日照市政府東遷之前,海曲中路(化工廠以東至沙墩公路橋段)是最為繁華熱鬧的路段,也是日照的政治、商業中心,日照縣(市)主要機關單位和大型商場都聚集在道路兩旁。但是因為日照城原由農村縣城發展而來,城市基礎設施差,海曲路中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季污水亂流,兩側房屋破舊低矮,經商攤點比比皆是,單位和居民戶混雜一體,街景和道路環境差強人意。日照縣(市)政府雖先后對海曲中路、石臼所至日照段、小莊子橋至原城關鎮府段進行了加寬和排水維護和綜合整治,但只是對現狀的小修小補,且“城區”“郊區”“城鄉結合處”各建一段,同是一條路,東中西三段作用的發揮不平衡,整條路作為中心街道的帶動和聚集效應并沒有凸顯出來。

1988年9月18日,市綜合整治小組關于海曲中路容貌綜合整治情況的匯報。(圖片來自日照市檔案館)

海曲路舊貌。(圖片來自網絡)
海曲路的中心輻射效應得到充分發揮,是在日照市政府東遷以后。
1992日照市設區帶縣,石臼隸屬東港區。考慮到日照城市的長遠發展,新成立的日照市政府把新市區的建設和市政府的東遷提上議事日程,在確定市政府新址以后,對圍繞中心的各條道路進行規劃和命名,其中貫穿東西的海曲路向東順延至青島路,覆蓋原來石臼的黃海四路,直達第二海水浴場(萬平口),從此這條路成為游客來日照旅游泡海澡的必經之路,所以很多外地人都知道日照有一條直通大海的海曲路。如此,東起萬平口,西至煙墩嶺,全長約15千米的海曲路最終形成。

1991年日照市城區圖石臼所部分,圖中標紅虛線部分當時仍然稱作黃海四路,后改為海曲東路。(圖片來自日照市檔案館)

1994年4月16日,《關于公布日照市新市區主干道路及部分自然地理實體命名、更名的通知》(日地名委[1994]1號),文件中把原黃海四路改為海曲東路。(圖片來自日照市民政局)

1994年4月16日,日照市新市區主干道路命名方案。圖片來自日照市民政局
隨著日照城市規模發展不斷擴大,海曲路作為東西向交通主干道,車、人流量劇增,交通十分擁擠,且道路狹窄,年久失修,路面破損嚴重,已不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嚴重影響了日照新興港口城市的形象。為改變這種情況,1996年日照市政府對海曲路進行了建路以來大規模改造,并納入當年的“市長工程”。改造分為五段,煙墩嶺至西環路段拓寬,路面鋪瀝青;西環路至玻璃廠段路面鋪瀝青,第三、第四段(玻璃廠至孫家村;孫家村至青島路段)加寬,設置主車道,綠化帶,慢車道和人行道,同步修建排水管道,青島路至第二海水浴場加寬至50米,并設立地下管網,路面硬化等。同年提出把海曲路建成文明示范路的目標,對道路綠化、沿街建筑、衛生環境、交通秩序、景點建設和社會治安展開綜合整治,經過一年的全面治理后,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整潔的道路、別致的路燈、靚麗的樓群,中心路段的兩旁還栽種了新鮮的綠植和花卉,色彩點綴搭配其間,隨路段起伏變化,可謂一步一景。一條路,改變了一座城市的面貌。

1996年6月10日,《把海曲路建成文明示范路的實施意見》(日文明委[1996]4號)。圖片來自日照市檔案館

1995年11月4日,日照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提報的海曲路改造方案。(圖片來自日照市檔案館)
提升改造后的海曲路,西段起止為煙墩嶺至與日照路交匯處,中段起止為日照路至與昭陽路交匯處,東段從昭陽路至萬平口,成為貫穿整個日照新老市區的城市大動脈,城區幾乎所有公交線路都經過此處,且與其他支線干道連通左右,道路兩邊匯集著各大地標性建筑和商業樓盤,成為助推日照城市建設“催化劑”。

現在百度地圖上的海曲路。(圖片來自網絡)
海曲路,作為日照市的主干道,它的幾次“蛻變”,都伴隨著日照市的大規模發展規劃,既承載著城市文化的記憶,也見證了日照市的崛起和繁榮,更預示著這座城市未來的輝煌和美好。

海曲路如今仍然是日照市區最繁華的一條道路。(張浩 2013年8月攝)

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曲路。(圖片來源網路)

晨曦中的海曲路。(張浩 攝)

海曲中路俯拍。(張浩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