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長城與泰山、“三孔”同為世界遺產,但文化及旅游價值一直沒充分發揮
◆當前齊長城旅游發展需要以完善公共服務和旅游基礎設施為重點,總體保護規劃即將編制完成。
◆市場營銷方面,不妨先吸引一定數量的長城文化、徒步旅行愛好者,以特殊群體體驗帶動追隨式體驗
齊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軍事性防御工程,先于秦長城490年,是我國最早的可以將國土從西到東完整護衛的長城,也是世界長城歷史上最古老的長城,被譽為“中國長城之父”、“世界壁壘之最”。然而,作為我省可與泰山、“三孔”比肩的三組世界遺產之一,齊長城因年久失修、景觀可游覽性不強等因素,并未獲得與其歷史地位相匹配的知名度,文化及旅游價值也始終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記者獲悉,齊長城總體保護規劃即將編制完成,作為我省首個由旅游局和文物局就項目管理和營銷聯合部署,同時也是首個由專家、學者、政府機關和旅行社聯合營銷和開發的項目,齊長城的品牌價值有望得到重新確立與顯著提升。
據統計資料顯示,齊長城全長618.9公里,涉及我省濟南、泰安、萊蕪、淄博、濰坊、臨沂、日照、青島8市及所屬18個縣(市、區),顯露于地表的遺址總長度達到398.3公里。為深入了解齊長城旅游資源狀況,今年端午節期間,山東大學和山東省旅游職業學院的上百名學生曾兵分多路在齊長城景區進行徒步游覽和全方位體驗,并據此形成了一份數據豐富、內容詳實的評價報告。
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王德剛和山東省旅游職業學院院長宋德利在部署會議上公布了這份報告的主要結論。在這份報告中,齊長城被描述為“生態博物館式的歷史教科書”,其沿線近百處城墻、關隘、城堡兵營和烽燧的遺址價值得到了體驗者的充分肯定。報告還提到,以齊長城遺址為核心,由齊長城及兩側齊魯歷史文化、自然風貌和旅游景區共同組成的完整的文化旅游生態區域,積淀了豐厚的風土民情,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這些都將成為齊長城旅游開發中極其寶貴的資源。
不難想象,蜿蜒曲折的齊長城幾近完整地勾勒出齊魯大地的脊梁,若能以齊長城的品牌進一步感召游客,將齊長城與黃河、山水圣人、半島仙境生活等優勢旅游產品有機融合,將對我省旅游業發展產生更大的推動作用。
但另一方面,齊長城現有的開發、保護存在諸多問題,尚無足夠的品牌吸引力和實力來擔此重任。
王德剛指出,齊長城一般建在山峰分水嶺上,很多遺址處在險峻地段,缺少基本的保護措施,行走極為困難,游客可進入性不強;不少地方雖遺跡尚存,但已不復當年神采,在已經進行了開發的區段,齊長城無一例外因主題不突出、延伸產品幾乎為零等缺陷,只能淪為景區配角。宋德利也表示,齊長城在公共服務設施和旅游服務配套等方面嚴重滯后,除個別地區外,旅游六要素全面不達標,當前基本不具備大眾旅游條件。
基于上述情況,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旅游公共服務和旅游產業要素配套成為當前齊長城旅游發展的重點。結合省文物局和專家建議,省旅游局在會上給出了具體思路:協調交通等部門,在齊長城主要節點的高速公路或國道省道沿途設立指引牌;有計劃地推進主干道到齊長城旅游點的公共交通建設,引入綠道建設的理念,全面考慮汽車、自行車、步行道等游覽方式;完善沿線停車場、游客咨詢中心、旅游廁所、安全救援等基礎設施建設,盡快破解齊長城“有說頭”但“到不了、住不下、吃不上、玩不好”的困境。
在已規劃形成的大峰山、翦云山、泰山云頂、錦陽關、青石關等十大旅游節點和八條徒步游線路的基礎上,記者了解到,齊長城沿線還分布有多處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延齊長城規劃建設鄉村旅游精品,探索推出“長城人家”鄉村旅游品牌,將為齊長城區域旅游資源的整合提供新的落腳點。《山東省鄉村旅游業振興規劃(2011-2015)》的出臺和京滬高鐵開通促成的“同城效應”的顯現,也有望為齊長城旅游開發帶來新的機遇。
考慮到齊長城旅游產品的特點和現狀,省旅游局局長于沖建議避免按照一般旅游產品的思路去拓展齊長城旅游市場,現階段不妨先吸引一定數量的長城文化、徒步旅行愛好者,以特殊群體體驗為突破口,帶動追隨式體驗以及更深入的文化挖掘。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引導一部分有積極性的旅行社,結合原有旅游線路的銷售,捆綁齊長城旅游產品或打造以主要節點為核心的半日游、一日游產品,幫助齊長城旅游市場逐步破冰,打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