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近日,憑借這“四素同構”的特征,哈尼梯田被成功評選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實,青島也有這樣的“哈尼”級梯田。位于嶗山風景區內的青山社區有著自己的“四素同構”:森林、古村、梯田、大海,每一種美景都讓人沉醉其間。自600多年前建村起,當地村民在這臨海梯田上種菜、種茶樹,未來還要在荒廢的梯田上建“百果園”。
現場
臨海山地建起層層梯田
昨天,記者開車從市區到達嶗山風景區大河東停車場,沿著景區盤山道路一直向前,十幾分鐘后就可以看到一個氣派的石牌坊,上書“青山漁村”四個大字。進入青山社區后,綠油油的梯田分布在道路兩側。與其他地方的梯田不同,青山社區的梯田內栽種的大多是茶樹。正值夏季,從海上吹來陣陣涼風,綠油油的茶樹隨風律動。通向梯田的全是蜿蜒的山路,山路兩旁的野花叢一直延伸到梯田里。與梯田緊挨的就是青山碼頭。除了茶樹,梯田的邊邊角角還種了玉米、芋頭等農作物,這些都是村民的自留農作物,是村民糧倉里的“稀罕東西”。
“600多年前,青山社區的先人從云南遷徙而來,看到嶗山深處青山綠水,便依山勢開出了梯田,并在山坡上建起了石質小樓。 ”青山村居委會主任姜兆陽介紹說,就在去年,青山古村落還入選第一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在這個古村落里,森林、古村、梯田、大海,“四素同構”形成一幅獨特的山海畫卷。
村民
昔日種地瓜如今種茶葉
“最初的時候,村民全都在梯田里種地瓜,現在全都是茶葉了。我們青山村山上土質好,水也好,種出來的作物比其他地方的都好吃,很多人家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村里長壽老人很多,身體素質也好,80多歲的老人都能下地勞動。 ”村民劉同忠說,雖然也向往都市生活的燈紅酒綠,當地村民卻舍不得祖輩留下來的青山綠水,依舊選擇留在當地。
“青山社區所有的耕地都是梯田,有近千畝,村民最早大面積種植的作物是地瓜、玉米、大豆。上世紀60年初,社區開始引進茶樹,改革開放以后,村民幾乎家家戶戶改種茶樹。 ”姜兆陽說,經過近幾年的退耕還林,目前,青山社區共有山林6000余畝,種植茶樹近400畝。在社區的865戶村民中,有300多戶種植茶樹。 “得益于嶗山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這里出產的茶葉芽粗、葉厚,各種自然成分高,炒出的茶葉耐沖泡,營養物質非常豐富。 ”姜兆陽說,隨著嶗山旅游資源的開發,全村約有60%的村民開始從事旅游業等第三產業。隨著古老漁村的建設,社區農家宴的數量也已達到100余戶,“在梯田上農作的人變得越來越少了。 ”
規劃
閑置梯田將變成百果園
“下一步我們要進行新的規劃,將一些還未利用的梯田修整后,進行改造,栽種一些核桃、柿子、櫻桃、葡萄等作物,發展高效觀光農業,讓游客來青山不僅能吃到正宗漁家宴,還能吃到正宗嶗山水果。 ”姜兆陽說,未來,青山社區將發展旅游,乘坐游艇海上看嶗山;發展休閑漁業和民俗節慶文化,青山、梯田、茶園、村落、漁港、海灣、海洋、海島相互映襯,形成一道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的優美漁村風景。
對于青山梯田的綜合開發,嶗山區非物質遺產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曲保光認為,雖然青山梯田在山脈中并不算特別典型,但由于青山古村落保存得相對完好,作為一個農業特色項目,通過整體規劃,將山海和梯田的元素統籌到一起,依然具有非常獨特的旅游價值。(記者 馬曉婷 趙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