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解讀]
質疑
高鐵車票打折可有讓利誠意
對于鐵路總公司在部分線路實行票價打折的舉措,多數網友和公眾并不買賬,沒人叫好,接下來可能也不會太叫座。既然之前嫌票價太貴,為啥鐵路集團主動打折,卻乏人叫好呢?原因就在于,此次高鐵票價打折,一是時間有限制,前后不過一個多月的時間;二是參與打折的線路有限制,只限于京廣、京滬部分動車組;三是打折的票種有限制,僅限于商務座、特等座和一等座。而上座率最高的二等座,卻不參與打折優惠。
有了這三個“條件”,也就意味著能夠真正享受到車票打折優惠的乘客,并不算太多。尤其是對于最后一條打折限制,網友和公眾的爭議最大。因為之前已經有媒體報道過,部分高鐵線路的所謂商務座、特等座和一等座,因為票價實在太高,有些時候甚至超過了同等距離的飛機票價,結果導致乘坐者寥寥無幾,“空跑”現象嚴重。
那么這也就預示著,一方面鐵路總公司的打折,并不是一種主動的讓利于民,而只是把自己本來就賣不掉的車票降價出售,其誠意上無疑令人懷疑;另一方面,即便是打折后的商務座和頭等座車票,還是比多數乘客愿意選擇的二等座車票要貴。而多數乘客出于經濟角度的考慮,還是愿意購買票價更低的二等座車票,而不愿意買雖然打了折,但還是會讓自己多花錢的商務座、特等座以及一等座車票。(苑廣闊)
吐槽
高鐵打折莫將普通旅客排除在外
為什么打折僅限于京廣高鐵、廣深港高鐵部分動車組列車的商務座、特等座和一等座?對普通旅客而言,僅僅高端車票打折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優惠”,因為,他們出行本身就不會選擇這樣的高端票。
作為一種有選擇性的商業行為,高鐵將普通票排除在打折范圍之外,說明鐵路票價的市場化意識仍舊非常不夠。一方面將普通旅客視為鐵路利潤的主要貢獻者,另一方面優惠政策的橄欖枝,卻又僅僅伸向所謂高端客戶,這未必不是一種歧視。
如果高鐵普通座也打折,與普通列車的價格差距就不會那么明顯,不符合其“差別化定價”策略,這也許是高鐵將普通座排除在打折范圍之外的一個原因。其實,除非普通座總是滿員,否則拉幾個人是拉,拉滿車人也是拉,鐵路沒有理由寧可浪費座位資源也堅決不打折。
高鐵每運行一趟都需要高額成本,在淡季適度打折提高上座率,符合鐵路企業利益。但是,搞選擇性區別對待,卻有可能適得其反。鐵路票價要進行市場化改革,打折就應該成為一種常態,但絕不能總搞三六九等區別對待。像普通企業那樣,平等對待所有的消費者,不僅有利于高鐵與航空競爭,也有利于鐵路改變形象親近旅客;既能讓旅客得到經濟實惠,更能增加鐵路企業的經濟利潤。(舒圣祥)
分析
高鐵票價打折,民眾為何不買賬?
或許,一些人會認為,現在的鐵路已經是公司化運營,如何打折該是企業自身的事。但我們更應該看到,鐵路無論如何改,鐵路依然以國企性質在運營,這就決定了它仍具有公共服務的屬性,于是它的任何改革,在兼顧效益的同時,還當從最廣大的公共服務與公共利益出發。
也正因此,人們才會對現行的高鐵票打折不買賬,覺得打折無意義。具體地講,商務艙和一等座乘坐者寡,而二等座乘坐者眾,鐵路方面更應該在這塊蛋糕上讓出哪怕一點利潤,這樣更符合公共服務的需求。
盡管這樣改革必然涉及到利益關系的調整,但認識不到形勢的發展,不肯放棄眼前小利,最終失去的只能是長遠利益、根本利益。這一意義上,既然走向了市場,那鐵路改革就不應該避重就輕、暗度陳倉,而是應該玩實的,讓打折更有意義一點。(喬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