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廓街,品茶感受慢生活
“慢生活”,是時下旅游圈已被炒爛的詞匯,它的發端也許是始于麗江的游夢人群,一時間,但凡古鎮,總會把自己和“慢生活”、“柔軟時光”拉扯在一起。其實,許多古鎮的慢生活都已夾雜了太多作秀的成分,但拉薩的慢生活卻是從古至今骨子里流淌生活方式。拉薩的慢生活,對外地人來說也是一種巨大的吸引。這里為什么為會有慢生活?真正思考的人并不多。
拉薩的慢生活卻是從古至今骨子里流淌生活方式
我很欣賞法國藏學家石泰安對西藏文化的解讀方式,他在《西藏的文明》一書中,從地理、地形、氣候上切入,對西藏不同地域的地理氣候形成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再影響到不同的部落民族性格進行了深入分析。在西藏不同自然環境的并存,也自然形成高山牧場和田園、牧業和農業等不同的生活方式。套用石泰安對西藏文化的解讀方式,我們同樣可以從地理氣候上解讀拉薩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特點。
正由于念青唐古拉山阻擋了北部寒冷空氣的進入,而南部的雅魯藏布江又在橫亙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脈上切開了一個口子,印度洋的暖濕氣流沿匯入雅魯藏布江的拉薩河北上,便在這拉薩河平坦的谷地造就了一個與其他西藏高寒地區截然不同的“小江南”。
“東方山嶺起伏,狀若猛虎將躍;西方兩山夾谷,恰似雄鷹展翅;南面流水迤邐,形如青龍盤旋;北面嶺疊坡緩,活像靈龜爬行。”這是初到拉薩的文成公主對拉薩的描述,正是這“南面流水迤邐”,使得拉薩很早就形成了穩定的農耕生活,拉薩河谷成了與年楚河谷、雅魯藏布江河谷并列的西藏三大糧倉之一。四山環拱,一水中流,即使在冬季,這里的陽光也溫暖如春,緩緩的拉薩河帶來了富足,也造就了拉薩人平靜、舒緩的生活方式。
要體會拉薩的慢生活,不能不提到八廓街。“八廓”藏語意為中間轉經道,是圍繞大昭寺的環形市集街道,它是隨著大昭寺的落成而逐漸興旺起來的,并最終形成長約500米,既是轉經道又是商賈云集的處所。
八廓街最初是環繞大昭寺轉經的朝圣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踩出來的,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廣義的八廓街包括老街周圍的大片街區,有了大昭寺才會出現八廓街,而有了八廓街才終于形成了拉薩古城。八廓街是歷史上拉薩城的中心,是拉薩歷史的縮影。
在八廓街,你可以看到古老的宗教信仰和現代的商業繁華并行。站在大昭寺廣場上,四周是古老的藏式建筑,白墻、黑窗,大昭寺屋頂的金幢威嚴而神秘。虔誠的信徒瞌著等身長頭,無家的野狗在廣場中央睡著,懶懶地享受冬日的陽光。
在八廓街狹窄的街道兩旁在林立的店鋪、小攤,販賣著藏族手工藝品、珠寶銀器……就是在冬天,這里明亮的陽光依然會晃得你目眩,當然那琳瑯滿目的各種商品也會讓你目不暇接。都說到拉薩一定要去八廓街購物,其實,除了購物,這里也可以是體驗拉薩慢生活很好的地方。在街道兩邊,有不少藏茶館,藏族人嗜茶,這些茶館里多數光顧者還是本地的藏族同胞。
這些茶館往往沒有過多的裝飾,門的頂沿上垂著夏木普或掛著藏式門簾,室內也不寬大,擺放著木桌木凳。桌凳上的漆面都已磨得沒有了光澤,不過總會有一個軟軟的坐墊。選擇一個靠窗的位置,花15元要上3磅酥油茶,將小茶杯熱氣騰騰地捧在手中,呷上一口,滿口醇香,享受著陽光,看那街上人來人往,根本不會在意時間的流逝。不會有人勸茶,你卻感覺這不大的茶瓶里的茶水總也倒不完,在這喧鬧的市井中,你會覺得自己慢慢融進了真正的拉薩生活,從平時重壓的工作中得到徹底釋放,回到了生活的原點,散漫而自在。你聽不懂鄰座的藏族人在說些什么,但他們臉上的愜意和滿足卻感染你重拾內心的安寧。
木如寺,鬧中取靜亦僧亦俗
在位于八廓街北面的北京路上,有一處有別于周圍房舍的建筑,這是有名的西藏佛協印經院的印經場所――木如寺。
木如寺并不大,也不像大昭寺、色拉寺等大寺廟那么知名,很少有外地游客前往,不過,要真正體驗原味的拉薩,這也是個不得不去的地方。
漿洗、晾曬印經紙的地方
木如寺始建于公元7世紀,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的前身是大昭寺后面的木如寧巴。由于木如寧巴周圍空間太狹小,不利于發展,所以后來重新在此修建木如寺。以前木如寧巴是主寺,木如寺是分寺,木如寺擴建之后,木如寺是主寺,木如寧巴是分寺。如今,木如寧巴由乃瓊寺、貢嘎寺和木如寺三座寺廟共同管理。
聽當地人說,木如寺起初修建時周圍并無其他建筑,后來周圍漸漸修了一圈民居,將它包圍在了中間,這樣就形成今天這個夾雜在藏族民居中的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