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作為口頭傳承的文化,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展示著當地的人文風貌。筆者的家鄉地處魯中南,這里東連沂蒙山區,西接水滸故里,北枕齊魯界河汶水,南鄰“文化圣城”曲阜。因而,這里的諺語既蘊含著濃濃的儒家文化氣息,又吸納了些許齊國的簡約風情。
“水甕穿了裙,出門就淋人”。從前鄉村沒有自來水,家家戶戶都用大水甕當儲水器具。水甕是用陶土燒制而成,陰雨天一到,水甕就“未雨綢繆”,在四周滲出細密的水珠,就好像套了一層灰黑色的裙裝,顏色越重,說明雨水來得越快,也下得越大,這時候就不要出遠門了。
“春分東南風,當時就搬兵!贝悍忠坏剑瑲鉁刂饾u升高,風向漸變,由常刮西北風轉而常吹東南風,伴隨著雨水也日益充沛,并且開始有雷聲出現,老百姓稱雷聲為“雷公搬兵”。
“交了七月節,夜寒白天熱”。這里的七月節是指七夕節,與立秋節氣前后相差無幾,這時的天氣白日還有幾分夏日的余威,而到了夜晚,寒意漸顯,需要加蓋被褥了。
“先下牛毛沒有雨,后下牛毛不晴天!毕娜眨羰翘炜罩邢仁秋h起淅淅瀝瀝的牛毛細雨,那十有八九下不了大雨;而若是大雨過后,細雨如織,則肯定會陰雨連綿,難以放晴。
“立秋三場雨,麻布褂子起三起”。立秋過后,涼意日重,幾場秋雨落下,夾衣就離不了身了。
“十月一起了西北風,棉襖里面拉硬弓”。陰歷的十月一,離冬至不遠,當天如果刮起猛烈的西北風,就傳遞出這個冬天一定十分寒冷的信息。
耕耙戧揚,秋收冬藏,看似四季輪回,簡單重復,于是一些門外漢就輕松地說道:“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干么咱干么!”然而,現實中的農活絕不是依葫蘆畫瓢,其中還真蘊藏著不少門道和學問呢。“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陰歷五月,莊稼需要蹲苗,雨水太勤,秸稈發育快,容易倒伏;而到了六月,天氣炎熱,農作物瘋長,只有隔三岔五地下一場雨,才能苗全苗壯。 “椿樹開花,麥子進家”。早先,基本上每家都栽有椿樹,端午節前后,米黃色的小花開滿枝頭,清香四溢,它提醒著人們,麥子成熟了,開鐮收割的日子不遠了。
“一麥頂三秋,過晌就難收”。俗話說,搶麥奪秋,小麥成熟后若不及時收割,一場小雨就可能導致麥粒發芽,辛苦多半年的果實就泡湯了;再則,這時節經常下冰雹,冰雹過后,顆粒無收,造成絕產。
“麥蓋三層被,明年枕著饅頭睡”。這里的“被”是指雪,冬季降過幾場大雪,既凍死了麥苗上附著的蟲卵,又保護了根系免受寒風的侵襲,明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莊稼重了茬,不如戳狗牙”。在同一地塊如果連續種植同一種作物,就會嚴重影響產量。因為相同的作物吸收的養分也一樣,上一茬吸收得差不多了,下一茬肯定長勢不好,收成甚至還趕不上討荒要飯。
“紅薯下蛋,不是八千就是一萬”。地瓜的果實成堆出現,有大有小,宛如一窩,而地瓜的產量卻高得驚人,畝產少則幾千斤,多則上萬斤,因此地瓜成為困難時期老百姓口糧中的主打。
時過境遷,物換星移,隨著天氣預報的普及、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村的耕作方式、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也與時俱進,這些曾經作為“寶典”的諺語將漸行漸遠,淡忘于這日益喧囂的時尚風情中。重溫一下,只為留住這親切的記憶!酢≈軚|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