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人民日報》報導,這里曾經是澳門最繁華的“CBD”(中央商務區),今天是訪澳游客必到的“手信街”。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人流如織的新馬路上,這座不起眼的灰色三層小樓上那“德成按”三個字意味著什么。但如果跟上了年紀的澳門人提起“老當鋪”,他們一定會想到當年這間聲名顯赫的澳門第一當鋪。
古老行業的興衰起伏
根據史料記載,澳門的當鋪早在清朝就已出現。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典當行業在澳門迅速發展。港澳的典當業全盛時期可以分為“當”、“按”和“押”三種,其中以“當”的經營資金及規模最大、最雄厚,“按”則次之,“押”的資金最小。如今“當”已消失多時,雖然“押”的利息最高、周期最短,但抵押物品所得的金錢較多,因此成為賭徒或急需現款的人士經常光顧的地方。
澳門的典當業與賭博業息息相關,當鋪集中在繁華而接近賭場的地區。賭場均為24小時營業。又因為賭客大都來自香港,因而一些當鋪還設了"澳門押,香港取"的特別經營方式,只要顧客要求,便有專人送到鄰埠的押店讓客人贖物。
時至今日,澳門街頭看到的典當行,往往是賭場周邊開設的“押”,其經營方式和規模與過去相比,已發生了巨大改變。

百年老店的前世今生
德成按始建于1917年,坐落于繁華的新馬路上,由富商高可寧、黃孔山耗資3.6億兩白銀開設。整個德成按由4棟建筑物組合而成,分別是當樓、貨樓、銀號以及商鋪。它以富衡銀號為中心,三層高的當樓建在街角,后面是高達22米狀似碉樓的七層貨樓,貨樓和當鋪之間有一條長長的窄道,又名"冷巷",起到防火的作用。
當鋪的柜臺高高在上,借款者需要舉起抵押品才能遞進窗口,故接待員稱為"朝奉",也叫"二叔公"、掌柜。在大門與柜臺間有一木板稱為"遮羞板",功效有二:一來防止路人看到有損客人顏面,二來防止歹人看到貴重物品起意作惡。柜臺里有"票臺"和"折貨床"以進行交接手續。
當時的當鋪不僅是應付一時之需,而且具有現代銀行保險箱的職能。有錢人家的貴重物品亦會放在這里保管,當鋪則根據對象自身的價值收取適當的費用。而當鋪收物并沒有門坎,無論是什么東西只要有幾分價值就可當幾分。
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澳門經濟開始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銀行業的興起及一些新式押店的應運而生,大大地影響了舊式的典當業。因此許多舊式當鋪相繼結業,"德成按"就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1993年,這座曾經是澳門最大的當鋪宣告結業。
穿越歷史留下足跡
德成按結業后一直空置,及至2000年后,業主有意將其出售改建。這時澳門政府主動與業主接洽,最后商定政府出資140萬澳門元進行修葺,修葺后的當樓底層和貨樓作為典當業展示館,其他層及相鄰的富衡銀號,則交由業主使用,現在是包含"金庸圖書館"在內的"文化會館"之所在。2003年3月21日,典當業展示館正式開放,香港著名作家金庸、專欄作家蔡瀾等出席了開幕儀式。

記者花5澳門元買票后走進了這座已經"華麗轉身"10多年的老當鋪。一進門,迎面就是高達1.7米的柜臺,柜臺上的鐵柵欄直抵天花板,左右各開了一個窗口分別處理"當"、"贖"業務,顧客必須踮著腳、仰著頭才能將要抵押的對象遞進窗口。
經修復后的德成按完全保留了原貌,門窗雕花﹑螺旋樓梯﹑中庭采光等內部建筑風格依然。狹長的票臺、貨架、器具、印章、當票、賬簿、舊照片等,讓走進來的人仿佛回到那遙遠動蕩的年代。
受益于官、民、商三方合作發展的創新模式,這棟原本面臨拆除的老字號,如今成為獨具澳門特色的旅游景點。2004年,德成按修復項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獎榮譽獎。2010年,德成按被"原封不動"地復制到了上海世博會最佳城市實踐區。
今天,這座保存完好的老當鋪依然靜靜地屹立在原來的位置,穿越近百年的歷史,向人們訴說它曾經的風光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