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村位于無錫市東南方,距無錫市中心12公里,梅村古名梅里,乃商末周太王長子泰伯因讓王位從陜西岐山奔吳至此建勾吳國時的都城。公元3200多年前,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周太王非常喜歡季歷的兒子姬昌,想將來讓姬昌繼承王位。泰伯為了成全父親的這個愿望,就三讓王位帶著弟弟仲雍,從中原到了現無錫市郊的梅村(也稱梅里),開發了廣大的江南地區,建立了吳國,因此梅村也被譽為江南第一古鎮。以后姬昌繼承了王位,就是赫有名的周文王,中國從此進入了長達八百年的周朝。
泰伯到梅村時,這里還是荊蠻之地,泰伯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和耕種技術傳授給當地的人們,并帶領人們開挖了我國第一條人工運河泰伯港,以后經歷代加寬。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這條運河還是當地主要的交通渠道。泰伯開發了江南地區后,建立了吳國,以后這里的人民就以國為姓,延續到現在已有120代。現在全國有吳姓居民2400萬,海外400多萬,他們的祖先就在梅村,有許多人到這里尋根祭祖,紀念和學習他們的祖先泰伯“三讓”王位的高尚品德。他們還組織了一些人在泰伯廟中編寫吳氏宗譜,也有許多人到這里續家譜。
梅村古稱“蠻村”,因泰伯性喜梅花,曾帶領群眾廣植梅樹,陶怡心情,為了紀念泰伯開發“蠻村”的功績,于是改為梅村。并將鎮上伯瀆河向南的一條支流稱為“梅花港”,港上的橋叫作“梅花橋”,梅花港邊的一條街道也叫“梅花街”。
泰伯來到無錫荊蠻之地后,為了表示他不再回去繼承周太王王位的決心,要和這里的土著居民永遠友好地生活在一起,一方面學習和尊重當地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與民同好,“斷發紋身,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另一方面,泰伯把黃河流域先進的科學文化和先進經驗,傳授給荊蠻部落。又總結當地經驗,在生產上改“一年一熟”為一年兩熟,種了水稻又種麥子,糧食產量大為增加。同時率領當地居民興修水利,改“以堵為疏”,開挖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條“人工運河”——伯瀆港和九條文流、河浜,這大大便利了農田灌溉,又發展了交通運輸。由于伯瀆港的開鑿和“九涇”的開挖,梅里一帶旱澇無災,連年豐收。到了唐代元和八年( 公元 813 年 ),刺史孟簡重浚伯瀆,改名孟瀆,然百世之后,人民但知伯瀆,不知有孟瀆,由此可見泰伯之功績在人民群眾中的深遠影響。泰伯還教民種桑養蠶,飼養雞鴨豬羊,使江南一帶的生產逐漸發達起來。“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就是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對當地植桑養蠶的生動描繪。直至現在梅村的蠶桑事業仍然較為發達,著名于世。又傳說現在無錫縣梅村鎮西北的鴨城橋、豬羊巷即是泰伯當年教民飼養禽畜的遺址。

古鎮新貌
在生活上,泰伯教化鄉民改“半生為食”為全熟全食,使人們的體質得到了不斷增強。居住條件也有改善,改“搭棚為窩”為建村立巷,把分散的土著居民適當集中起來,建立了著名的江南第一村——荊村,江南第一巷——蠻巷,這對教育群眾,組織生產甚為有利。直至現在那里兩個村巷。仍以“荊村”、“蠻巷”為名。
在傳播和發展文化、娛樂方面,泰伯和當地蠻民一起,采用了“以石為紙、以炭為筆、以歌為教”的方法。聚居在岐山之下、渭水之濱的周族,是一個善歌的族群,他們創作的《公劉》、《七月》等著名詩歌成為《詩經》中重要部分。泰伯到無錫定居終生,這些詩歌首先對無錫產生直接影響。泰伯把周族的詩歌和當地原有的蠻歌、土謠結合起來,后人稱之謂:吳歌。六朝《陳書》云:“謳歌所往……自求于泰伯者矣”。傳說,梅里北九華里的里山坡的“歌午墩”,就是泰伯在那里常唱吳歌的地方。
為紀念泰伯開發江南,宣揚他三讓王位的“至德”,歌頌他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偉大功績,從漢代起,人們分別在泰伯建吳和開拓的梅村鎮,以宅為祠和廟,在鐵山上建造了泰伯的墓——皇墳,在惠山建了泰伯殿。泰伯廟始建于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是漢桓帝劉志敕令即宅為祠,現存主殿、建于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清代也有修建。1983年至 1986年進行整修,并復泰伯塑像一尊,吳國歷代帝王、名人塑像30尊。
泰伯墓始建于東漢永興二年,由吳群太守糜豹督辦建造,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重修,1983—1984年無錫縣整修。泰伯殿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3年),為無錫知縣吳鉞籌建。至于泰伯墓、廟的碑記、碑文也很多,自漢至清,代代皆立,有文字記載的達21塊,現在保存的尚有12塊。
現在的梅村古鎮周圍有三華里左右,即上古泰伯城的內城,為江南最早的古城。可惜古城的遺址、遺跡,由于年代久遠,早已埋沒蕩盡,徒有“故吳墟”之稱了。
梅村泰伯廟1957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省人民政府撥款整修。再整修好的泰伯廟仍保持明清兩代建筑風格,四周黃石圍墻。廟前有照池,池上架單孔拱形石橋,名“香花”,為明代原物,制作古樸。橋北立有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上鐫“至德名邦”四字。石坊北為頭山門,立有六根石柱,系青石質地,都是兩截鑲裝而成,每根都是高6米。中間兩根飾有云龍紋,兩旁的柱上飾有仙鶴云彩,此種古建筑目前國內罕見。泰伯殿高大雄偉,單檐歇山頂木結構,屋頂曲線自然流暢,出檐奔放,周有檐廊。全殿檐柱全用石料制成。殿內有14根楠木柱,上飾朱漆,下立于復盆石礎目。古樸威嚴,令人肅然起敬。殿內上懸“至德高風”、“至德莫名”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