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卡的歷史很老,早先曾是伊特魯里亞人的居住地。公元前180年被羅馬人占領,后來成為文藝復興的重鎮。絲綢貿易帶來的源源不斷的財富,使它成為中世紀時和佛羅倫薩相抗衡的城邦。至今,女士貼身絲質內衣褲仍然是盧卡人的主要經濟來源。
16、17世紀,為了防御外敵,盧卡人在原來羅馬圍墻的基礎上建起了高約12米的護城墻,把盧卡的歷史中心完全包圍起來,這次修建延續了約一個世紀。1806年,拿破侖的妹妹艾麗莎和她的丈夫開始統治這里,城墻上的大樹就是那時種下。如今,盧卡城墻成為盧卡居民的空中公園。
盧卡城不大,整個古城被長達4.2公里的城墻溫柔地擁抱著,安靜地坐落在托斯卡納的春天里。寬闊的城墻上,林蔭夾道。這個城墻也是我所見過的最優美、最人性化的城墻,人們在上面不僅可以漫步、遛狗、騎自行車、在樹蔭下喝咖啡、睡大覺,甚至在上面并排開兩輛小車也不是什么問題。當然除了巡邏的警車,任何機動車是禁止駛上城墻的。
花三五歐元租一輛單人、雙人或四人的腳踏車,在城墻上的林蔭道上溜圈,是看盧卡城貌最好的方式。一邊是城外的森林和草原,一邊是古老城市的小巷、塔樓、教堂。望著這安靜美麗的盧卡古城,這樣的一個宜散步、宜騎車、宜談戀愛、宜無所事事的城墻上的環城花園,讓我想起咱老北京的城墻,如果當年梁思成、陳占祥的意見能被采納,如果北京的城墻能夠幸存,那么現在北京人的生活將會詩意得多。
百座教堂之城
在圣喬萬尼教堂前等待演出
登上Torre Delle Ore鐘樓俯瞰盧卡,才發現它居然有那么多的教堂,幾乎可以用三、五步一座來形容。比如每天都上演普契尼歌劇的圣喬萬尼教堂,它與以精美的山墻聞名的圣馬蒂尼教堂相隔不過30米。幾乎每一條街巷,每一個廣場邊就會有一座或大或小的教堂,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盧卡在中世紀時候的經濟實力。那時,以絲綢貿易發家的盧卡與佛羅倫薩、比薩城實力相當,盧卡人賺了錢,就用來建教堂,修塔樓,完善教堂音樂。如今,這些有著年歲的建堂和塔樓,構成了盧卡最美麗的天際線。
盧卡小巧而迷人,到處是迷宮般的小巷。高高的“橡樹塔”(Guinigi Tower)上,兩棵老樹依舊生機盎然。古羅馬時期的圓形角斗場如今成了盧卡的鮮花集市,賣菜、賣花、也賣花的種子。種在樸素大陶盆里的牡丹和玫瑰不用修整,開得像意大利姑娘一般豐盛和鮮艷。古城里到處是精致的服裝店,有著上百年歷史的皮具店、賣絲綢內衣的鋪子比比皆是。咖啡館和冰淇淋小店,處處彰顯著可愛。
大名鼎鼎的圣米歇爾教堂正面,由大理石條紋飾面、小型涼廊、隱蔽拱券和頗有創意的螺旋形柱子組成,其精雕細刻的風格令人驚嘆,繁復程度甚至超過了比薩教堂。
普契尼的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