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上的東正教中心
“是希臘人就是正教徒”,這是希臘人自己的話。離雅典300公里的邁泰奧拉,以一種孤絕的存在形式,宣告了希臘人信仰的力量。這里不只有天然的景觀,同時蘊含著人類歷史的痕跡,還有一群千百年來活在歷史里的人。
印象中的希臘,總是和明信片似的白房子、藍色愛琴海聯系在一起。在朋友的鼓勵下,終于對這片絕壁上的宗教凈土發生了興趣。
和朋友一起租車輪流開,落日前趕到了。突然眼前一片平地拔起的巖山,高低起伏。仔細看,懸崖之上點綴著些許紅瓦房頂。這里就叫做邁泰奧拉(Meteora)了。
邁泰奧拉,希臘語中是“懸在空中”、“在空中徘徊”的意思。幾百萬年前,希臘北部的卡蘭巴卡(Kalambaka)是一片汪洋,地殼運動和海水的沖擊,使幾十塊巨大的巖石從塞薩里亞平原拔地而起。民間傳說更有趣,說這里是憤怒的神靈扔下的隕石。
早在公元9世紀,就有持禁欲主義的隱士到卡蘭巴卡山崖的天然洞穴中修行。14世紀末,拜占庭帝國統治下的希臘北部頻頻受到突厥人的侵犯,更多的修士選擇到這一帶隱居。其中的Athanasius修士來到這里后,開始在高達600多米的懸崖頂上,開鑿修建了第一座修道院,給它取名“大邁泰奧拉”,并以它為中心,在隨后的幾個世紀中,陸續修建了修道院群,使之成為東正教中心。最鼎盛時一共有24個山頂道院和上千名修士,成為抵擋突厥人帶來的伊斯蘭教的中流砥柱。
“是希臘人就是正教徒”,這是希臘人自己的話。從11世紀天主教和東正教分離,到16世紀的馬丁路德宗教改革,好像都和這里無關。和天主教的“與時共進”相比,希臘正教更加忠實地繼承著初期基督教的理念和傳統。只是在現代文明的侵蝕下,修道院終究難掩敗落之象,目前還剩7座修道院,有6座以博物館形式對外開放。
因為相距甚遠,登山亦耗時,且每一家開放時間不同,要想一天之中走遍這6座實為mission impossible。我們計劃第二天早起,探訪其中的兩三家。
當天晚上入住的樸素旅館,四周都是橄欖樹,更令人興奮的是,種滿了無花果。在老板父親的熱情邀請下,我嘗了一個,真是可口。夜晚,老板親自生炭火燒烤,豬排、牛排、雞胸,樣樣美味接踵而至。坐在花園里,聽著鳥鳴,吃著美食。我們先是英語交流,轉眼又是德語。宗教,政治,風土人情,中國與希臘,不覺中,仿佛是老朋友了。邁泰奧拉的旅館們都散發著本土特有的氣息,我們所在的旅館后面,便豎立著修道院的“袖珍版本”。好像在提示,旅程就此展開。修行,無處不在。
精致入畫
一覺醒來,開始一天的“朝圣之旅”。因為有的修道院之間相距甚遠,訪客們都是從卡蘭巴卡鎮中心廣場,或是離邁泰奧拉更近的Kastraki村莊(簡稱K村)啟程,租車前往心儀的修道院,更虔誠或挑戰身體的人則選擇徒步。
一條長17公里的道路環繞卡蘭巴卡,在之字路上放眼望去,即可見到邁泰奧拉獨特美麗的自然風光、修道院的雄偉身姿,以及K村村莊的全貌。
車停下的時候,面前是一座巨大的巖壁。這便是邁泰奧拉景區內最具“懸空”特色的修道院盧薩諾(Roussanou Monastery)。它的200米海拔雖然是6座之中相對最低的,地勢卻頗為險峻。其“座基”就像刀切般筆直,矗立在公路邊上。修道院外還有一座比它高很多的筍狀巨石。因此盧薩諾的外景照片也成了邁泰奧拉招貼畫的首選。
修道院是1545年由來自Epirus的Joasaph和Maximos兄弟在一座老教堂的廢墟上建成。登上修道院之前,先要經過一個圓形的平臺,上面豎著希臘國旗和教旗。在1868年修建小木橋之前,當地修道士們都是以繩索和吊籃上下的。很多宣傳畫和冰箱貼上“網兜里裝人吊在半空中”的景象,就是來自這座修道院和三圣修道院。墻上還保留有當年的木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