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蓮山堪稱魯東南地方第一名山,自古就有文人騷客將之與岱岳、嶗山相提并論。傳北宋蘇軾知密州時,不時“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在密州東南山區狩獵,留下題詠無數,其中便有“東武山川奇秀不減雁蕩”之說。明代萬歷年間,有蜀僧明開和尚云游天下,“蜀多名山舍不居”、“秦淮一帶所謂四百八十寺者舍不居”、“靈隱山藏三百寺者舍不居”,直至“渡江渡河淮而至于茲,始警嘆曰:此蘇子瞻所謂不減雁蕩者也”!終于找到了安營扎寨的地方。后來明開和尚跋涉數千里趕赴北京,為皇太后治療眼疾,借機奏請萬歷皇帝敕賜“五蓮山”之名,并撥付大筆?罱ㄔ臁肮饷魉隆,于是四方僧侶云集,遠近百姓趨拜,遂使五蓮山成為一方名山,光明寺成為山東名寺。

五蓮山在魯東南幾乎就是一個文化符號。清末民初,周邊數十公里內的老百姓幾乎都是五蓮山寺廟的佃戶。種的是五蓮山寺廟的地,每年要向五蓮山寺廟繳租納糧,五蓮山寺廟和五蓮山和尚成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一個幾乎無處不在的要素。本人自幼生活在那個小山村距五蓮山10多公里,耳朵里灌滿了有關五蓮山、五蓮山和尚的傳說,村莊里還有專門為五蓮山僧人開辟的墓地,名曰“和尚林子”,圍繞和尚林子又有著數不清的故事,其名稱也一直沿用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周圍十里八鄉凡胸有點墨的人士都以登臨五蓮山并留下題刻吟詠詞句文章為榮。
說來慚愧,自幼對五蓮山敬而慕之,距離也不過10多公里之遙,卻耽于俗事庸務,未能前往一游,一直引以為憾,F在終于有時間了,于是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扛著自行車翻越馬耳山東馬鞍口,一直騎到了五蓮山下。

沿334省道,再沿五蓮山與九仙山之間的五蓮山中路,再沿叩王路(叩官-王世疃),轉山一周,領略五蓮峰群神韻,一并表示敬意。
五蓮山自古號稱72景或108景,實際上多以奇峰怪石、懸崖峭壁或深谷幽澗為形之勝,諸如五蓮峰、天竺峰、望海峰、大悲峰,白鹿洞、水簾洞、流云峽、紫霞澗,等等等等,無不險奇陡峻,氣勢巍峨,萬千氣象,巧奪天工,置身其間,令人心曠神怡,超然若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