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31日,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奠基人弗朗茨·約瑟夫·海頓誕辰281年的紀念日。這位被世人尊稱為“交響樂之父”的大音樂家,在奧地利維也納畫上了他生命的休止符。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人們絡繹走進他位于維也納石頭胡同的故居,感受他給世界留下的音樂震撼。
簡樸故居中,誕生兩部曠世杰作
1732年3月31日,“交響樂之父”海頓呱呱誕生于奧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邊境風景秀麗的羅勞村一戶普通人家。
而如今人們來懷念他,去得最多的,是他1793年在維也納的石頭胡同買下的一棟兩層樓房,音樂大師在這里畫上了其人生的休止符。人們為了紀念他,把故居所在的街名更名為海頓街,并將他的故居建成了一座海頓展覽館。
展覽館的二樓陳列著書信、手稿、個人物件和兩架鋼琴。在西方音樂史上,海頓作為一名多產作曲家,一生中共完成了107首交響曲、68首弦樂四重奏、62首鋼琴奏鳴曲、24出歌劇等,數量之可觀,種類之廣博,堪稱世界音樂史之最。
不久前,我去奧地利旅行,專程去拜訪了這位我心目中的音樂大師。無論站在灰色外墻的樓房外面,還是步入小樓內部,我都有點質疑眼前這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兩層質樸之居里竟誕生了兩部曠世杰作。那分明是一個不對稱的所在,四周的窄小無法帶來源源不斷的遼闊之氣,那么,海頓《創世紀》和《四季》的寥廓,唯有解釋為心境開曠,方能找到一個令自身信服的理由。
海頓街前方的兩棵樹,是這個街道上唯一可以稱為聳立的植物,也許這就是后人最恰當的紀念,兩部偉大的杰作,由海頓街19號門前兩棵栽植時間不長的樹木來象征。
海頓出生的時候,巴赫在萊比錫的湯瑪斯教堂擔任樂長,去世的時候,貝多芬正好出版著名的《田園交響曲》,他整個事業發展的時間,不但橫跨巴洛克晚期到浪漫樂派的初期,也經歷維也納古典樂派最巔峰的時候,影響后人甚為深厚。直到18世紀末,海頓的地位和重要性,有如莎士比亞在文學領域里一樣地舉足輕重。
此刻,游客不多,也沒有茨威格宮或者貝維迪爾宮表情嚴肅的工作人員的監視與巡查。當我獨自走進海頓世界的那種奇妙感覺,難以言傳。看到展柜里擺放的1798年在此處完成的《創世紀》手稿和1801年在此完成并于1802年在萊比錫出版的第一版《四季》的時候,兩眼的余光恰與窗外樓下的鮮花疊映,心想,在那個不大的園子里踱步,就會直感《四季》里那些不同的調性原來就是各色花蕾的縮影。
晚年來家的訪客甚少,來得最多次的是貝多芬
海頓晚年住在這里的時候,因為嚴重的關節炎只能坐在家里接待訪客。其中最著名的音樂界來賓有克魯比尼及貝多芬等人。
海頓是在拿破侖軍隊攻陷維也納之后不久去世的,他不會想到在蘇格蘭教堂他的葬禮上反復演奏莫扎特 《安魂曲》的時候,竟然站著很多喜歡海頓的法國兵,更沒有想到拿破侖在占領維也納之后會派士兵在自己住所的門前站崗。戰爭的勝利者可以所向披靡屠戮一切,但唯獨音樂的神圣,連敵人都要畢恭畢敬。
目前開放的海頓故居的6間展室中有1間為古典作曲家勃拉姆斯紀念室。當走到勃拉姆斯紀念室門口的時候,會看見海頓的臨終面模,平放在望向紀念室的方向。
端詳著海頓的臨終面模,大師似乎復活了。他的模樣厚道,智慧,鼻翼嘴邊的笑紋詼諧而豁達,仿佛在喃喃地說:“別害怕,有我在。 ”
海頓曾長期出任宮廷樂長,閱人無數,親王曾指導他的排演,他的態度是:“殿下,這是我的事情。”遇到出版商不地道,他簡潔果斷地通知:“到此為止吧。要么寄還樂譜,要么付錢。 ”個性淋漓,可見一斑。
原來擺放在紀念室內勃拉姆斯喜歡的標有可能是海頓助手姓名縮寫J.E。的古鋼琴現在已被挪至海頓的展室,游人進入紀念室第一眼看到的則是勃拉姆斯的 《海頓主題變奏曲》,可以足見布展者的匠心獨具。
門廳的墻壁上有一塊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立于海頓誕辰200周年紀念日 (1932年3月31日)的石牌,它醒目地提示了這里的輝煌:“約瑟夫·海頓1793年購得此宅,從1797年直至1809年5月31日去世為止在此居住,在這里創作了《創世紀》和《四季》。 ”音樂家已然遠離,但其留下的不朽作品仍可震撼歲月。
告別這位“交響樂之父”,走出海頓家花正怒放的小花園,腦中浮現出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說的一句話:“海頓是交響樂創作的鎖鏈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牢固的環節。沒有他,也就沒有莫扎特、貝多芬…… ”(文/圖 靜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