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梆子是流行于山東省魯西南及魯中地區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又被人稱為“舍命梆子腔”。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更多詳情請戳>>>>>>>>>>】
菏澤市地方戲曲傳承研究院山東梆子劇團的下鄉演出還沒結束,演員們正在根據自己的演出角色上妝、穿衣。此時的體感溫度是零下5度,戲外的人都裹著羽絨、厚棉衣,他們這戲里的演出人員只能穿著薄薄的戲服。
等待出場的演員正在認真上妝,舞臺上要呈現的效果已經有了。團長李健在為演員們準備最原始的化妝用品:燃燒食用油浸濕的布條,剩下的灰就能用來畫眉。團長說這是最原始的化妝品。演員們使用的化妝品沒有正規的出廠日期,不知道保質期是多長時間,而且化妝品本身對身體就有害,時間長了演員們的皮膚就會出現各種不適。
此時的體感溫度是零下5度,戲外的人都裹著羽絨、厚棉衣,而他們這戲里的演出人員只能穿著薄薄的戲服。在場下候場的時間顧不上再穿衣脫衣,只能喝熱水御寒。
山東梆子傳統的角色行當有生、旦、凈、末、丑五大類。現行的角色行當按生、旦、凈、丑四大門頭劃分。末行歸入生行,稱“外腳”。在臉譜上則根據人物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更有一個角色在同一出戲中隨劇情變化而不斷變換臉譜。他們會自行調整演出人員的角色安排表。
山東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壯,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凈行的發音則帶沙音和炸音,唱腔粗獷奔放。女聲各行當,都采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發音多用口腔共鳴,聲音圓潤、音域寬廣。
山東梆子最初的伴奏樂器是:大弦、二弦、三弦。后來逐漸改進,更新為板胡,距今有150年的歷史,有皮弦改為鋼弦,這樣板胡、二胡成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大弦、二弦已經很久不用了。近年來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樂器伴奏。
如今的山東梆子已是“瀕危物種”,2005年全省僅3個劇團:泰安市山東梆子劇團、菏澤地方戲劇院山東梆子劇團、鄆城山東梆子劇團。山東梆子成功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給這門古老的戲曲藝術的復興注入了希望。
后臺的演員們都在為演好自己的角色忙著化妝準備,忙著這臺戲需要自己做的各種事情。 演出完畢,沒有專門的卸妝用品,每次演出完他們就只是香皂揉揉、用涼水洗洗,零下5攝氏度的環境下用涼水洗臉,讓人不由得心里一緊,可他們只是笑笑說:“習慣了。”
感謝您對《世間》欄目的支持!如果您也有圖片故事,歡迎來稿。投稿郵箱:news@sdmail.sina.com.cn 【更多《世間》欄目請戳>>>>>>>>>】
編輯:新浪山東 許揚
新浪山東新聞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