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父親王昌全走進院兒,艷紅馬上站起身,打開手是捂著的兩個包子:“爸,吃點兒吧,我給你留了兩個。”王昌全接過女兒手里的包子,卻沒有打開袋子,而是拿起桌邊的煎餅和咸菜:“包子里有肉,你吃了吧,我吃點煎餅就行。”這樣的日子,從王艷紅執意來濟南幫忙開始已經快一周了,而在此之前也正是父親母親承受過的苦,牽動著艷紅的心,成為她義無反顧來到濟南的原因。 【更多詳情請戳>>>>>>>>>>】
如今,網友親切稱她為“最美地瓜妹”。艷紅來到濟南賣地瓜,正是為了救身患白血病的24歲的哥哥。
賣烤地瓜的美麗女孩 起早貪黑舍不得吃一口地瓜
2日晚上7點鐘,夜幕早已降臨濟南,氣溫下降到零下3度,艷紅的地瓜賣得差不多了。今天她沒有戴手套,雙手被冷風呲得發紫,她一面揉搓,一面不停地跺腳。“等地瓜賣完了,把車送回去,然后就能去醫院照顧哥哥了。”艷紅笑著說。
艷紅今年22歲,是棗莊市臺兒莊區人。現在,她一家四口都身在濟南:哥哥在軍區總醫院接受治療,平時艷紅和母親就近在哥哥的病房陽臺上打地鋪,而父親則租住在離醫院不遠的棚戶區。“那個房子剛租了半個月,我爸爸住在那里,照看著賣地瓜的爐子和車子,還能將就住著。”每天賣光了地瓜,艷紅要穿過喧鬧的街道,拐進偏僻狹長的小巷子里,通往出租房的小胡同七扭八扭。“畢竟她還是小姑娘,她多少還是害怕的,我得出來迎迎她。”父親王昌全說。
每天,王昌全5點起床準備好地瓜,烤熟。艷紅七八點就來到出租房,騎上車子出去賣。“哥哥那邊治療有些也是體力活,爸爸身體累,心更累,我想替替他。”她從沒和父親說苦說累,可是父親比誰都要清楚:“她害怕城管,碰到陰天下雨就更遭罪。前幾天下雨,我里三層外三層的衣服都濕了才回到家來,她一個小姑娘能碰不到那些難處嗎?”可是即便如此,艷紅也并未抱怨過。賣地瓜沒人幫忙看攤,艷紅整天站在爐子邊,舍不得吃一口地瓜,渴了,喝一點從家帶的水。
配型成功卻無力支付醫藥費 全家傾其所有一籌莫展
艷紅原本在棗莊做一名護士。哥哥剛剛退伍一年。2014年1月12日,王明達查出身患急性髓系白血病M2,那時是他訂婚的第六天。“我覺得天都塌了,當時我就想兒子死了,我也要追他去了,簡直是晴天霹靂。”王昌全提到兒子,哭成了淚人。2月16日,哥哥王明達轉到濟南軍區總醫院治療,艷紅的父母就隨即來到濟南,只留下艷紅一個人在棗莊生活。
然而,一則報紙上的報道嚇壞了她:“我看到父親要為了給哥哥治病賣腎!爸爸不能這么想不開呀!”原來,哥哥的病令全家一籌莫展,錢從哪里來?艷紅的三叔低價賣了養了幾年的豬,湊了三四萬元;遠在北京的四叔戒掉了抽煙喝酒的嗜好,將3080元工資中的3000元都拿了來。可即便如此,高昂的醫藥費仍令王昌全喘不過氣:很幸運的是明達配型成功,只要手術就有恢復的可能,但沒有錢,一切都等于零。
在王明達身體狀況好些時,爸爸王昌全就到附近找建筑工地小工之類的雜活干。后來他留心別人地瓜攤,時間自由,可以隨時照顧兒子:“我看入冬烤地瓜賣得好又自由,好心人送了一個爐子,我就開始賣烤地瓜。艷紅聽說我在這里這么辛苦,好不容易請下假來幫我,誰想到她辭了職。”艷紅謊稱自己是請假才“順利”來到濟南照顧哥哥,在王昌全眼中,艷紅和哥哥從小感情特別好,哥哥當兵兩年,艷紅總是想哥哥哭鼻子,有糖果總是要留給哥哥吃。
好心人愛心接力送溫暖 兄妹不怕質疑謝捐款者
艷紅的“地瓜車”與眾不同,上面掛著兄妹的故事,時常引來路人圍觀。“我是聽我朋友們昨天和我說我‘出名’了。”艷紅笑呵呵地說,“我還覺得我這不是啥大事,就是為了救哥哥做點事情而已。”
可是,就在病房門口,一個守候的門口多時的小伙子徑直朝艷紅走過來:“你是王艷紅?這錢給你!”然后揚長而去。后來得知,小伙子是從事建筑工作,早晨看了新聞后中午專程趕來送錢。艷紅靦腆地笑著說:“這兩天經常會有好心人來買我的地瓜,他們一眼看見我的攤位就過來,都不稱重;還有的人認準是我和爸爸,扔下錢就走。”來自濟南某企業的三名員工結伴而來,一進門就“吵吵”買艷紅的地瓜,而他們專程坐了兩個多小時的公交趕到這里。
然而,當愛心紛至沓來,質疑也浮出水面。“我聽朋友說各種質疑我和哥哥的聲音也是有的,”艷紅忽然嚴肅起來,“我真的在賣地瓜,哥哥真的生病了,我們全家也真的在困難之中,身正不怕影子斜。就算把我能賣了有10萬元我也愿意。”而對于父親王昌全來說,兒子和女兒都是他的驕傲:“我女兒是好樣的,我支持她,我們一家人抱團取暖挺好,也謝謝社會上的好心人。”
這幾天艷紅感冒了,進入病房之前要戴上兩層口罩防止哥哥感染。為了省錢,艷紅只輸了一天液就放棄了,只依靠普通感冒藥撐著。一進病房,她問哥哥:“還難受嗎?”“沒事,你還發燒?”“快好了。”艷紅說,最重要的就是先治好哥哥的病,其他任何困難都可以在哥哥病好之后一起克服。“一直在全社會的關注下的日子并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希望哥哥能快點好起來,也希望我們一家人能平平淡淡地過好每一天。” 【更多《世間》欄目請戳>>>>>>>>>】
文字:新浪山東 許揚
新浪山東新聞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