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啟動洋奶粉企業反壟斷調查,多家奶粉企業近期紛紛降價或變相降價。這場集體降價被消費者指為“作秀”。相關人士稱,多數企業的降價是選擇性降價,其承諾并未針對本次調查的核心,即改正縱向壟斷行為本身,對行業影響“微乎其微”。在發改委調查風暴下,企業不改變那些對經銷商的控制行為是不可能的。
本報訊 繼惠氏、多美滋、貝因美等6家嬰幼兒奶粉企業宣布降價后,7月9日,合生元發布公告稱,將給奶粉消費者額外贈送50%積分變相優惠。對此,一位在此次奶粉反壟斷案中代理某洋品牌奶企的律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企業自身而言,降價就意味著讓利,讓利的多與少以及發改委最終對其處罰的多少也是一場博弈,如果最后又被罰款了,又降價了,損失會更大,不如觀望。
截至目前,多數企業的降價承諾并未針對本次調查的核心,即改正縱向壟斷行為本身。奶業市場分析人士宋亮表示,“合生元的利潤比很多進口產品都要高,貝因美的價格體系也跟國外大牌奶粉差不多,這些企業的利潤不會因為降價受到太大損失。”
此外,這些企業“降價”手段各有保留:貝因美在7月8日公告中表示,7月10日起,將對“嬰幼兒配方奶粉主要品項標準出廠價”下調5%-20%。業內人士稱,對“主要品項”的降價并非全面降價,而具有選擇性,“企業不會主動降低利潤率高的品種。”在不少消費者看來,這種降價純粹是“作秀”。
對此,上述律師表示,在發改委調查風暴下,企業不改變那些對經銷商的控制行為是不可能的。
接近發改委的調查人員告訴記者,很多外資品牌在歐美市場經營多年,對縱向反壟斷行為非常了解,只是在中國市場上發現行業內都這么干,覺得沒問題。據了解,發改委已掌握近10家國內外奶企縱向壟斷行為證據,并將會盡快結案,根據各企業不同的整改表現做出懲處。據《新京報》
□律師觀點
企業應對反壟斷調查祭出慣用招數,有律師稱—— 乳企向發改委“示好”難逃處罰
本報濟南7月10日訊(記者 林媛媛) 截至10日,在發改委反壟斷調查中的乳企,除了美贊臣仍然保持沉默,其他乳企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降價措施。而發改委自從宣布手中掌握著部分奶粉企業違法證據之后,又擴大了反壟斷調查的范圍,但并沒有再公開發表聲音。降價是企業應對反壟斷調查的慣用招數,即使最終逃不過調查,企業也希望獲得調查機構認可,減輕懲罰。
9日中午,合生元發布的公告中除了介紹具體的優惠措施之外,還提到在配合發改委調查的過程中認識到,在與經銷商簽訂的協議中約定固定產品價格及限定產品最低價格的條款可能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相關規定,并表示已著手對原協議中涉及的固定價格、最低價格及其相關的條款進行修訂。
雖然還未發布調查結果,合生元的這一“自首”態度,加上惠氏、雅士利也表態要積極配合發改委的調查,并開展內部自查,雖然自查結果沒有公布,但是積極的降價措施也讓整體態勢更加明確。
多家乳企的積極回應無疑是在向發改委示好,但山東睿揚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王德勇認為,發改委肯定是要根據手中已經掌握的證據對乳企的壟斷行為定性并作出處罰,乳企現在降價改變不了他們過去價格壟斷的事實。
王德勇認為,乳企現在積極的回應態度只能給發改委或者是消費者一些心理上的積極影響。“如果反壟斷調查屬實,那么罰款將是上一年企業營業額的1%-10%,這個規定本身就彈性過大。”王德勇分析說,從之前發改委對部分企業的懲罰力度來看,一般都是貼著最低限額進行處罰,估計此次懲罰力度也不會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