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敬老院、部隊軍營、社區廣場……是陸丁興電影放映的流動場所,也是其傳遞精神文明的重要陣地。自1995年以來,無論是35毫米膠片電影機,還是數碼電影放映機,陸丁興用手中的放映設備,堅持不懈地為老百姓放映電影。寒來暑往,風雨無阻,他總是主動放映,加班放映,連續放映。敬老電影,擁軍電影,法治電影,多彩電影播撒的文化種子,牢牢地扎根于老百姓的心間。
2013年1月,陸丁興榮登“中國好人榜”。


在太倉沿江浮橋鎮,有位熱心的電影放映員,他叫陸丁興。24年來(截至2019年上半年),他熱心為群眾放電影2000多場次,或免費或義務。由原6個鄉鎮合并的160平方公里區域,他幾乎走了遍,放了個遍。他用手中的電影放映機,為農民群眾送去歡樂。
1995年,太倉港建設如期開工,陸丁興成為首批動遷戶。當年鎮上有培訓電影放映員的名額,此時還在務農的陸丁興,自告奮勇報名參加,于是他成為一名編外放映員。記得當年學會放映的第一場電影,是在浮橋中學階梯教室。初戰告捷后,他便與電影放映結下了不解之緣。


當時,鎮上沒有固定放映場所,3年換了5個場地。還經常流動設攤放映。太倉港開發工地眾多,大量民工云集,文化生活比較枯燥。陸丁興把放映設備搬到了工地。一個工地接一個,一場電影接一場,此舉得到了農民工的交口稱道。“把電影送給最需要的人”,這是陸丁興對放電影的質樸理解。
電影送到了工地,也來到了學校、企業和社區。作為最簡單最實用的文化生活之一,電影與老百姓始終不離不棄,對此陸丁興看在眼里,他暗下決心,簽訂承包合同,既把放電影作為樂趣來干,更把它作為事業來做。
港口口岸,部隊駐扎。在當地露天放映電影時,每看到有軍人路過,他總是熱情招呼。1998年,他主動上門聯系,承諾定期為部隊官兵放映電影,豐富軍營文化生活。打這以后,他走進軍營放映電影,一放就是20年。駐扎于太倉的數支部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擁軍電影”聲名鵲起,官兵們親切稱之為“編外戰友”。


從三輪車到面包車,拉著200多公斤的設備滿街地跑,滿村地跑,陸丁興用電影放映機活躍群眾生活。如今,膠片電影放映機換成數碼電腦放映機,裝備重量減輕了一半。他更是輕裝上陣,電影放映更加勤快,服務更加周到。
自2018年以來,隨著數字電影的文化下鄉,陸丁興的電影放映有了政府補貼,解除了許多后顧之憂。面對每年500場次的放映任務,陸丁興總是克服困難,千方百計地去超額完成。社區場所、日間照料中心、敬老院,成為敬老電影放映的主戰場。根據不同人群的文化消費需求,如年齡結構、文化層次、興趣愛好,安排不同題材的新老影片。如老年人喜歡戰爭片、戲曲片和老電影。

陸丁興法治電影工作室,是在鎮司法部門鼎力支持下,太倉開設的首家個人法治電影工作室。立足普法宣傳教育,陸丁興收集了許多法制宣傳片,短視頻,內容有禁毒禁賭、交通安全、婚姻家庭等,安排在電影之前加映,還有備有眾多電影畫冊,法治書籍等。以電影為載體,讓更多的老百姓懂法學法,用法守法。
圓個電影放映夢,對陸丁興而言不僅是無悔的初心,更是神圣的使命。20余年的堅守,為的是守望文化“鄉愁”。
編輯點評:
一束光影,照亮了前行的征程;一場電影,溫暖了百姓的生活。
面對人民群眾文化消費渴望,陸丁興開著自己的電影放映車,不辭辛勞,走遍了鄉村各個角落,為廣大老百姓免費放電影,下鄉送文化。針對不同年齡、文化和興趣愛好,放映不同類型的新老電影。沉醉于老百姓的歡笑聲中,即使再苦再累,他也心甘情愿,并以此為樂,樂在其中。
一個普通的鄉村放映員,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他用自己默默無聞的奉獻,踐行了新時代中國農民的承諾與堅守。
個人簡介:
陸丁興,1962年11月生,太倉浮橋人。太倉市浮橋鎮電影放映員。24載春秋,陸丁興開著電影放映車,架機器,拉銀幕,走進鄉村社區、工廠企業、部隊學校、敬老院等地,為廣大居民群眾免費放映電影,成為深受群眾愛戴的“阿陸師傅”“電影哥”,軍營官兵的“編外戰友”,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需求。2013年1月,他榮獲“中國好人”稱號。
來源: 蘇州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