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在高新區鳳凰社區免費發放防拐繪本(照片由采訪對象提供)。志愿者在高新區鳳凰社區免費發放防拐繪本(照片由采訪對象提供)。
郭剛堂在檢查親子防拐繪本樣本。劉敏 攝郭剛堂在檢查親子防拐繪本樣本。劉敏 攝

  3月9日至3月10日,由聊城市青年志愿者協會主辦、天涯尋親協會等公益團體承辦的公益宣傳進社區活動在高新區鳳凰社區舉行。活動現場,志愿者為社區居民普及兒童安全常識。登記后,很多社區居民都領到了一本兒童安全繪本。

  這本親子防拐繪本,是由電影《失孤》的主人公原型郭剛堂去年開始創作的,叫做《天下無拐》。這個防拐繪本,不但要免費送進聊城小學課堂,如有可能,還將在全國范圍內發放。

  根據多年尋親經驗 編寫親子防拐繪本

  “別哭了,再哭讓壞人把你抱走。”郭剛堂說,這是很多家長哄孩子時,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經常用恐嚇的方法。

  郭剛堂坦言,現在,他有一個很直觀的感受:大家都在告訴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

  郭剛堂認為,這種前期的教育,會讓人和人之間變得陌生。

  《天下無拐》親子防拐繪本,分為“家長篇”和“孩子篇”,每個篇章各10個主題,由郭剛堂編寫。

  “繪本內容圖文并茂,寓教于樂,結合了我多年的尋親經歷。”郭剛堂說,這本圖冊文字很簡潔,內容一目了然。

  郭剛堂表示,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從個人經歷和眾多書籍中,他感覺現在家長或者社會教育上在對孩子進行安全引導時存在一些問題。

  郭剛堂舉了一個很現實的例子,在街上搭個話,很多人戒備心很強。

  “如果大家都這樣,友愛互助、和諧共建就成了一句空話。”郭剛堂說,這種情況下,互助精神、鄰里和諧等傳統美德又該如何體現,引人深思。

  在繪本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名陌生男子手拿一塊糖果,向一個小女孩招手,“來,小朋友,叔叔給你糖吃”。郭剛堂說,按照現在的慣性思維,小女孩應該回復“我不認識你”,但郭剛堂給出的答復是“謝謝你,叔叔,我不喜歡吃糖”。

  “孩子回答完后離開,在這個過程中也有交流。”郭剛堂說,一味強調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種引導太簡單了。

  郭剛堂表示,給孩子講幫助別人是一個層面,規避風險又是另一個層面,這不現實,孩子理解不了。所以,他就想有沒有一種方式方法,可以去觸碰這一社會問題,能去撬動冰山一角。

  這些,就是郭剛堂結合多年尋子經歷做防拐繪本的初衷。郭剛堂說,防拐最有效的,還是要從孩子抓起。現在,這一讀本分孩子篇、家長篇,是一個合訂本,需要孩子和家長共同學習。

  郭剛堂希望,通過這一防拐繪本,能讓孩子理性地去對待一些問題,盡最大可能去規避一些風險。

  繪本將免費送進聊城小學課堂 也將在全國范圍內發放

  按照郭剛堂的計劃,《天下無拐》將是一個系列繪本。現在發放的這個版本,是針對2至6年級孩子的。下一步,他會出幼兒版、中學生版、大學生版的防拐讀本。

  “不要以為大學生就不會被拐,現在很多大學生的安全意識還是比較薄弱的。”郭剛堂說,現在大學生的風險控制意識也比較差。怎樣把風險降到最低,孩子們大多沒有這樣的概念。

  郭剛堂告訴記者,在這一系列防拐讀本中,會有他多年尋子路上積累的零星碎片。可以說,從孩子被拐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在積累。

  郭剛堂表示,他編寫的防拐繪本,圖文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他認為這種形式,可以真正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互幫互助,能讓孩子從中真正體會到陽光。

  郭剛堂認為,防拐,最重要的是,孩子和家長得有這種意識。在公共場合,大人抓著孩子的手,一般都會說,你抓緊我,要不丟了怎么辦。換一種思維,防拐繪本中孩子笑著跟媽媽說,你要牽著我的手哦。

  “這是以孩子的口吻提醒大人,不要只顧低頭看手機。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但從形式到方法,都已經轉換了。”郭剛堂說,當孩子對家長的提醒成為習慣時,自身的安全意識也提高了。

  近期,郭剛堂準備將防拐繪本免費送進聊城小學課堂,也將在全國范圍內發放。盡最大可能,讓防拐繪本做到無縫隙全覆蓋,這是他的理想。

  但因人力、財力有限,理想全部實現需要一個過程。郭剛堂說,因缺少足夠的印刷資金,最初他在自己朋友圈發了一個認捐信息,結果大家都很積極、主動,效果比自己預想的要好的多。

  “打拐,我想把防范也做到最到位。”郭剛堂說,以前那么難,自己一個人都過來了。現在,有很多人給予我溫暖力量,有一群人在共同努力,大家都想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一些。

  志愿者在社區開設公益課堂 給孩子普及風險意識

  尋子20多年未果的郭剛堂,如今內心似乎釋然了許多。現在,他將很多精力放在了公益事業上。

  2014年,郭剛堂作為發起人,聊城市天涯尋親志愿者協會正式成立,天涯尋親網站也正發揮著積極作用。

  據了解,僅僅2016年和2017年,在聊城范圍,天涯尋親共參與尋找了342例失蹤人員,其中找回了326人。

  “這不是個人有多大能力,也不是天涯尋親協會有多大能量。”郭剛堂說,現在,天涯尋親已融合了社會上的相關資源。這樣,作為社會組織,找人才能真正地做到專業,做到更精準。

  郭剛堂介紹說,聊城有愛心的出租車司機建了一個群,叫做城市之眼。有人員走失,志愿者會第一時間把相關信息發到群里。有一次,他們接到一位家長電話,一個13歲女孩離家出走,在柳園路與建設路路口上的出租車。司機回饋,孩子還在他車上,幾分鐘,孩子就被送回了家,經過很簡單。

  “處于心理逆反期的孩子,不時有離家出走的。”郭剛堂說,志愿者與主管部門聯合,把信息推到網吧群里,網吧老板就幫著留意了。此外,救助站建了一個微信平臺,被救助的弱勢群體,有尋親尋家的疑似信息,在群里說一聲,有時分分鐘就能找到家人。

  郭剛堂表示,社團組織,是給政府職能部門分憂解難的,要給受助對象、老百姓和政府之間起到一個減震器的作用。他認為,這才是社團組織把其能力發揮到了最大、極致。尋親志愿者,是融合了社會上的相關資源,很多人在共同做這件事。

  郭剛堂還有一個信念,那就是做到:全國尋親看聊城,聊城尋親看社區。現在,尋親志愿者已經深入到了社區。

  在柳園街道和平社區,天涯尋親志愿者做了這樣一件事:5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給曾走失過的人發放手環、定位貼;18歲至55歲之間的成年人,給他們傳授一個理念,如何贍養老人,如何教養子女;18歲以下的,開設公益小課堂,把風險意識和成長常識給孩子們做一個普及。

  郭剛堂說,尋親志愿者進社區已經兩年了,這段時間一直在沉淀。防拐繪本中有的內容,就是深入社區獲得的經驗積累。

  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