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綿延數千公頃的塔山山脈,流傳著諸多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百歲護林員——劉玉太非凡的人生經歷。近日,記者一行驅車來到臨沂市費縣南張莊鄉小賢河村,探訪這位讓人稱奇的山林人瑞的傳奇人生。
在一路顛簸之后,終于來到了老人現在居住的澇草庵山下,因為山路崎嶇,記者只能步行前往位于半山腰的老人的住所。清新的空氣、蔚藍的天空、悅耳的鳥鳴....。.一切都顯得那么愜意。一路上栗子樹林立,杏樹、桃樹、李子樹處處可見,隨行的王主任告訴記者,這些樹都是老人前前后后自己種植的。6月份的澇草庵,正值栗子花盛開,一束束白色的花束給這位記者早有耳聞的百歲老人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一路上記者不斷在想,102歲,54年只因生病下過兩次山,甚至連兒子結婚、女兒出嫁都沒有離開過,是什么吸引著這位百歲護林員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這片郁郁蔥蔥的山林?
動蕩年代里不怕犧牲的支前群眾
1912年6月,劉玉太出生在南張莊小賢河村,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因意外離開人世,母親在那個動蕩不安、民不聊生的年代,拉扯著他們兄妹5人艱難度日。為了生計,劉玉太14歲就隨鄉鄰去青州推鹽,由于長期營養不良,14歲的他看起來比同齡人弱小得多。生活的疲累還不是最主要的,動蕩的戰爭更讓人難以心安。在戰爭歲月的磨礪中,劉玉太愈發渴望安定和平的生活,因此積極投身到革命中。在抗日戰爭中,他不顧安危推著小車南下去支前,在解放戰爭里,他和周圍其他的村民奮不顧身一起為解放軍打掩護、送傷員。
1934年,經媒人說和,劉玉太與鄰村的姑娘李云蓮喜結連理。婚后,兩人相敬如賓,一共育有6個孩子,4個兒子,兩個女兒,如今,大女兒已經80歲高齡。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看山護林員的工資很少,工作量又很大,生活又很單一,因此,誰都不愿意上山護林。1960年春天,劉玉太聽從村大隊的安排當起了蒙山爛角庵、澇草庵一帶的護林員。為了照顧孩子方便,他和妻子把家搬到了山上。當時他有5個孩子,最小的只有兩歲,小女兒還沒出生。那時,大隊每個月給他記26天工分,他還兼著塔山林場護林的任務,林場每月給他3元錢買鹽。孩子多,工資又少,劉玉太一家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盡管如此,他卻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把山林當成了自己的家,再也沒有輕易下過山,因為他放心不下自己一手侍弄起來的這些樹。
和平歲月里大公無私的護林員
護林員的工作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疲累,遠離人群的心靈上的空虛和寂寞更讓人難以忍受。但劉玉太覺得既然村里把護林的任務交給了自己,那就要兢兢業業拼盡全力。
他每天要尋兩次山,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好幾千畝的山林里到處都布滿了劉玉太的足跡,甚至哪個地方有哪棵樹,長什么樣子他都一清二楚。常年與這些樹為伴,早已讓劉玉太對這片大山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感情,他把這些樹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去呵護,哪棵樹被砍了,被折了,他都心疼不已。從1960年到現在,54年間,劉玉太只因為治病下過兩次山。
一開始做護林員,不光是要巡山,還要植樹。每年春夏有機造林之際,劉玉太除了看山護林以外,還要負責植樹綠化,50多年間,老人種植的馬尾松已經漫山遍野,郁郁蔥蔥。當年的小樹苗早已長成了參天大樹,而他卻由當年那個意氣風發的壯實漢子,變成了現在白發蒼蒼的耄耋老人。
“俺爹巡山的時候,可大公無私了,誰都別想打這些樹的主意,哪怕是一根小小的樹枝也不行。”老人的三兒媳李忠云告訴記者,剛結婚那會兒,她想去林子里找點樹枝給蕓豆做架子,老人知道后,死活不同意,都跟她急眼了,說公家的樹,誰都不能動。每次遇到毀林砍樹的人,老人都窮追不舍,非要把“賊人”逮住才罷休。
為了保護這些國家財產,兒子結婚、女兒出嫁,劉玉太都沒有下山操持過,都是由老伴兒回村張羅。“俺爹把一輩子都獻給了這片山林,以前可能不是很理解,但現在,我們都理解了他的苦衷。”三兒子劉佩德告訴記者。
新世紀里怡然自得的百歲壽星
現在,劉玉太老人獨自一人住在澇草庵半山腰的小瓦房里。雖然走路需要拐杖,但老人的身體還算硬朗,甚至還可以自己生火做飯、炒菜。“以前,俺娘還在的時候,他倆在上山不愿意下去,我們還能稍微放心,可現在就剩俺爹一人在山上,腿腳又不利落,真是不放心啊。”劉佩德說,他們多次請老父親下山兄弟們輪流贍養,想讓老人頤養天年,但老人就是不愿意離開這片待了半輩子的“風水寶地”,兒女們只好作罷。如今,老人的日常起居都由三兒子劉佩德和三兒媳婦李忠云打理。“我們每天都會上來看看,給他帶些生活用品,一般不讓他自己做飯了,都是帶現成的給他吃。”劉佩德說,老人最喜歡吃燒雞、烤腸。閑聊之際,正好老人的三兒媳上山來給老人送換洗的衣物,“既然俺爹不愿意下山,那我們做小輩的就多跑跑腿,勤上來看看,家里有個百歲老人,俺們都很自豪呢!”李忠云說,她和丈夫每天都要來看看老父親,把需要洗的衣物帶下山去洗干凈、曬干再帶上來。“俺爹現在就吃兩頓飯,上午10點和下午4點各吃一頓,中午吃點水果。”劉佩德告訴記者,可能是山里的空氣清新,水質也好,老人也沒什么煩心事,所以到現在除了耳朵有點背以外,身體沒什么毛病。
已經102歲的劉玉太,雖然在兒女們的照看下拄著拐杖還能下坡去林子里四處走走、看看,但早已不能像從前那般健步如飛,現在,他多數時間都是拿著馬扎坐在小屋前的高地上眺望著這片自己奉獻了50多年青春的山林。誰也不知道老人在冥想什么,他就在那里靜靜地坐著,坐著。或許,他在回想以前在林子里走過的每一步,路過的每一角。或許,他在感嘆時光荏苒,曾幾何時陪伴自己左右的枕邊人已駕鶴西去。又或許,他在祈盼,自己珍愛的這片山林能夠永遠郁郁蔥蔥造福后代。
記者后記:采訪結束之時,老人執意從馬扎上站起來和兒子、兒媳婦一起目送記者離開。雖然采訪過程中,由于耳朵聽不見,大多數時候他都是靜靜地坐著,但卻一直微笑著慈祥地看著我們。下山的小路旁,看著老人種的南瓜頂著花苞在風中搖曳,果樹已掛滿累累碩果,記者不禁感慨萬千。惟愿,這位山中人瑞能幸福、安康。(撰稿/周艷 沈春色 陳靜 轉自《善者》2014年9月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