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半數女白領不愿下廚 壓力大成最大“攔路虎”

對女性白領來說,“回家煮飯”已越來越少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日前,《中國大城市白領“回家吃飯”情況調研》報告反映出,女人更顧家的傳統觀念正在改變,40%的女性白領不愿下廚。“工作忙,沒時間在家吃”成為最普遍的問題,有74.1%選擇該項。衣食住行等生活基本元素的新端倪,往往能反映社會現象。這些數字背后說明什么?記者做了一次微調查,借此窺探濟南女性白領在“回家吃飯”和“親自下廚”等傳統行為上的新觀念。
1日,記者在都市女報靚媽俱樂部里發起討論,參與討論的近百名靚媽中,55.6%的女性白領表示“不愿回家做飯”。“加班”、“不會做”、“租房住沒條件”、“工作累懶得做”等原因都成為下廚的“攔路虎”。女性白領工作壓力大、應酬多,私人時間被壓縮,回家吃飯都變得困難,更不要說自己做飯了。
采訪中不少女性白領表示,“雖然會做飯,但忙碌一天后還要到菜市場或超市買菜、煮飯、洗碗,是極痛苦又不現實的事”。在濟南一家大型國企做廣告策劃的李曉梅說:“每天下班到家都快7點了,大人受得了,也不能餓著孩子,只能讓父母幫著做飯照顧。”
90后女白領黨慧慧則告訴記者,她工作兩年了都沒有在家做過飯。“我是獨生子女,跟父母住在一起,都是媽媽做飯,我就會泡面。早飯和午飯在外面湊合一下,一般媽媽會準備豐盛的晚餐。”她說,跟男朋友討論過結婚以后的事,兩人都忙工作,晚上可能就下館子,因為兩人的收入足夠負擔得起。
家庭責任、經濟因素成做飯動力
采訪中記者發現,選擇每天回家做飯的多是只身來濟南工作的外地人。在天橋區工作的白領張琪琪告訴記者:“每天中午吃盒飯已經很膩了,晚上回家雖然不早,但還是自己做飯吃,下面條、煮稀飯或者做點小菜也比天天花錢在外面吃好得多,我們的工資雖然不低,但結婚買房等生活成本也越來越高,不想煮也得煮。”
兒子已9歲的白領趙雪凝表示,自己和老公平時工作忙,雙方父母也不在身邊,現在孩子正在長身體的時候,她每天晚上都會回家做飯,有應酬的話也會盡量推掉。“老公心思都撲在工作上,一般晚上也有應酬。我教會了他煮面炒飯,因為我不在家的時候,希望他跟孩子哪怕吃得簡單些,也要盡量在家吃。如果他比我下班早,會去集市買菜回家。這么多年了,我們都已經有默契了。”她說,除了衛生、營養,回家吃飯是家人間絕佳的溝通方式。
而在某機關單位工作十余年的張哲認為,為孩子和老公下廚并不是負擔,而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并為之付出精力,算得上是一種“甜蜜的負擔”。“在廚房里度過的所有時刻,都讓我覺得幸福滿滿。”她說,其實吃飯只是個形式,重要的是,家人間多交流,不要為了工作和應酬疏忽親情。
夫妻共同做飯可促進感情交流
那么長輩對女性白領不愿下廚有何看法?資深家庭主婦李女士告訴記者:“隨著兒女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早晚還是得學著下廚。”
市民孟女士認為,自己選兒媳還是希望能傳統一點。“如果將來讓我兒子天天吃單位食堂或者找保姆做飯,那這樣的兒媳就算工作再出色,我也不會同意。”但孟女士的丈夫李先生對此則很淡定,“等哪天沒人給他們做飯了,在外面吃膩了吃窮了,自然就自己下廚做飯了。”他認為,只要逼到一定份上,生活自然會教會孩子做飯。
“在家吃飯是生活中的一種幸福,其中的幸福感是在外吃飯無法比擬的。”中國婚姻咨詢救助網首席專家宋家玉表示,女性白領也應以家庭為中心,盡可能在家吃飯。“在家吃飯是基本,偶爾可以在外吃飯娛樂休閑一下,僅作為生活的補充。”他說,做飯也是一種家務,家庭分工應相濡以沫,但沒有辦法保證家務分配上的絕對合理,基本上是誰的空閑時間多,誰就多做一些。
同時,他也提醒女性白領,不要把所有的家務都讓男人干,如果妻子長期不做飯,不論這個妻子在外面有多么成功,在丈夫心里這個婚姻都有遺憾的,可能會招致丈夫和婆婆的不滿。“夫妻都有閑暇時,不妨共同承擔家務,同時還能加強溝通、交流感情。”相關鏈接丈夫多做家務離婚風險降97%
如何維系婚姻?幾盒巧克力?共度浪漫周末?妻子甘當全職太太?都不是。英國一項研究顯示,丈夫多做家務有助婚姻穩固。研究報告由最新一期《女權主義經濟學》發表。
“英國群組研究”項目隨訪1970年同一周內出生的1.6萬名兒童家庭,采集男性先前幾周內分擔家務、采購、照看孩子等情況的數據。
英國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社會政策領域高級講師溫迪·西格勒·拉什頓參考這些數據,調查孩子出生5年后仍沒有離異的3500對夫婦。
在這些家庭中,職業女性占33%。男性中51%沒有或僅承擔上述任務中的1項,24%承擔2項,25%家庭責任心強,承擔3項。結果顯示,妻子持家、丈夫基本不做家務的家庭比妻子在外工作、丈夫承擔部分家務家庭的離婚風險高97%。
根據調查,男性多做家務時,女性外出工作不會增加離婚風險。無論女性是否工作,男性分擔家務可以使婚姻更穩固。“盡管女性外出工作可能影響家庭穩定,”西格勒·拉什頓說,“但離婚風險會隨著男性分擔家務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