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半年山東新增不良貸款超浙江
楊佼
持續增長的銀行不良貸款,不但沒有下降,反而出現了擴散的勢頭。浙江銀監局昨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浙江不良貸款余額達到1356億元,比年初增加了156.7億元。
實際上,不僅浙江,今年以來,全國不良貸款已經出現擴散的跡象。據銀監會統計,今年上半年,全國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1024億元,包括浙江在內,八個已公布上半年數據的省市,不良貸款全部出現上升,其中部分地區新增規模已超過去年全年的60%,并且從浙江、山東等傳統不良貸款高發地區,向廣東、廣西、河南等地擴散。
與此同時,新增不良貸款還出現加速生成之勢。據山東銀監局統計,今年上半年,該省新增不良貸款超過160億元,接近去年同期的5倍;浙江新增不良部分亦超過去年同期50%以上。
多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鋼鐵、機械制造、船舶和大宗商品貿易,是目前不良貸款主要來源,而隨著風險逐漸暴露,房地產及周邊行業將成為之后不良貸款最大的風險點,預計下半年銀行資產質量將繼續下降。
山東新增不良超過浙江
據銀監會7月25日公布的數據,截至6月末,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達6944億元,比年初增加1024億元,連續11個季度上升;不良貸款率為1.08%,比年初上升0.08個百分點。
這一數據已經超過2013年全年。2013年末,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5921億元,同比增加992億元,而今年上半年新增不良貸款已超去年全年32億元。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目前,已有上海、廣東、浙江、山東、廣西、貴州、青島、河南等八個省市銀監局公布了上半年轄區銀行業運行數據,除了河南以外,其他地區不良貸款無一例外地“雙升”,其中部分地區增幅甚至超過6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發現,剔除廣東、上海兩地,上述其他六個省市今年上半年的新增不良貸款已經超過440億元。
山東、浙江等經濟大省仍然是新增不良貸款大戶。浙江銀監局昨日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該局轄內不良貸款余額已經高達1356億元,雖然6月單月新增余額和不良率,環比5月減少106.5億元、下降0.17個百分點,但仍比年初增加了156.7億元、上升0.13個百分點,不良率6月末則達1.96%。
由于廣東、江蘇尚未公布半年度數據,截至目前,山東已經取代浙江,成為不良貸款增加最快的地區。據山東銀監局統計數據,6月底,該省不良貸款余額已增加到815.37億元,不良率為1.57%,分別比年初增加167.31億元、上升0.22個百分點。
除了浙江和山東等地,今年上半年,不良貸款的擴散趨勢也非常顯著,珠三角地區、福建、山西、河南等省份不良貸款均出現了這種情況。
以廣東省體現最為明顯。在資產質量持續多年向好之后,廣東銀行業不良貸款在今年上半年重回上升通道。6月底,廣東銀行業不良率達到1.36%,比年初增加了0.16個百分點。而此前直到2013年底,廣東省不良貸款都在下降中。
山東青島和廣西亦是如此。6月末,廣西全區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分別為193.65億元、1.26%,比年初增加36.72億元、上升0.15個百分點。
而在上述八個省市中,青島是不良貸款增加最快的地區。6月末,青島地區不良貸款余額156.81億元,比年初增加60.09億元,增幅超過60%;不良率為1.54%,比年初上升0.54個百分點,為2010年9月份以來的最高點。
新增不良加速生成
在不良貸款持續增加和擴散的同時,上述地區不良貸款還出現加速生成的態勢。這在浙江、山東、廣西等地有明顯體現。
雖然6月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均有所下降,但浙江銀行業今年上半年資產質量并未改觀。去年同期,該省新增不良貸款為106億元,不良率上升0.06個百分點。而今年上半年,這兩個數據分別比去年同期增加50.7億元、高出0.07個百分點。
山東銀監局數據亦顯示,去年上半年,該省不良貸款比年初增加34.15億元,不良貸款率1.58%,比年初下降0.03個百分點,而今年上半年,其新增不良貸款余額已接近去年同期5倍。
山東某商業銀行此前曾表示,從去年開始,山東濱州、濟寧等多地爆發聯保風險,涉及銀行信貸資金上百億元。而深圳銀監局副局長胡艷超此前曾對本報記者稱,鋼貿、電解鋁等行業風險,從長三角向珠三角傳導,雖然問題尚不嚴重,但風險也已暴露。
“除了產能過剩行業,珠三角地區大宗商品貿易行業的風險今年也開始逐步暴露,比如去年上半年出現的虛假貿易,雖然監管機構后來采取措施防范,但風險暴露有滯后性,都在今年冒出來了。”一位股份制銀行風控部門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但同時,據媒體報道,21家主要銀行關注類貸款上半年增加了1330億元,未來銀行資產質量或將持續承壓。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上述特征,銀監會高層在近期內部會議上判斷,部分行業持續承壓,企業負債水平整體上升,資金鏈趨緊,經濟上行時期被掩蓋的風險可能進一步呈現,銀行風險形勢更趨復雜嚴峻。
另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除了產能過剩行業和領域,房地產、建筑業及其相關配套行業,將是今后一段時間銀行主要風險點。隨著房地產市場分化加劇,銀行信貸管理面臨較大挑戰。而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此前撰文表示,隨著房地產價格回落,加劇了金融和經濟波動,是銀行不良貸款上升的主要因素。
風險預警已在逐步變成現實。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房屋開工面積同比下降16.4%,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6.%。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價格環比下跌的城市,從4月份的8個快速增加到6月份的55個,銀行信貸風險明顯上升。
“目前宏觀經濟有企穩的勢頭,下半年的情況也許會好一些。”上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說,經濟企穩有利于減緩風險暴露,對銀行不良貸款產生也有好處。
而據商務部、國家統計局等數據,今年一季度,全國進出口總值下降3.8%,而二季度則實現增長1.8%;發電量則同比增長5.7%,高于去年同期1.3個百分點;制造業PMI為51%,比去年同期高出0.9個百分點。
“從這幾個指標來看,宏觀經濟確實出現了回暖跡象,這會對銀行資產質量產生正面影響,但這同樣有滯后性,下半年銀行不良貸款肯定還會繼續增加。”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
不良貸款的持續上升,銀行對資產質量擔憂的日益加劇,加大不良貸款核銷力度或是下半年商業銀行的重點。
據媒體公開報道,今年上半年,銀行業核銷壞賬達1001億元,核銷率較年初提高了近15個百分點,處置回收不良貸款922億元,遠超去年同期水平。
閻慶民日前也在署名文章中仍明確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利用盈利較好的條件,加強與財政、稅務部門溝通,進一步加快核銷不良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