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齊魯網5月19日訊(聊城臺 靳立超 米飛 王安軍)二十一歲那年,本該享受青春飛揚的他,確因施工中的意外讓夢想碎在了13米的高空中,從此他的一生和拐杖緊緊的拴在了一起。然而堅強的他并沒有放棄理想,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功創業,他就是殘疾企業家--張士峰。
1997年,陽光帥氣的張士峰像平常一樣在13米高的樓上工作,然而一陣疾風刮過,吊臂失控,把正在施工的張士峰從13米的高空中撞了下來,這一瞬間也成了張士峰一生的噩夢。重傷之下的他被緊急送到了醫院,生命保住了,然而卻從健康的小伙變成了高位截癱的殘疾人,這讓張士峰怎么也無法接受。
兩年半的住院時間,張士峰過得渾渾噩噩,除了身體上的痛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壓力,那段時間,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如果不是家人看得緊,他早就想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段時間里,除了家人的照顧,還有一臺袖珍收音機始終陪伴著他,兩年半的時間,張士峰沒有出過醫院的大門,身邊的這臺收音機也就成了他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徑。慢慢地,張士峰接受了已經殘疾的事實,開始規劃自己以后的生活。就在這時,他從收音機里聽到了一個消息。
張士峰說:"當時很早在南方發現這個項目,其實當時咱國家的部門已經有文件了,也就是說為了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減少煤炭資源的污染因為傳統的紅磚既浪費了土地資源再一個是環境污染也非常嚴重,我認為當時也是發展的趨勢。"
出院后的張士峰抓住這次機會開始走向創業的道路。但是創業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對于張士峰這樣一位殘疾人來說更是難上加難。
張士峰說:"當時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資金,當時間多虧了一些個親戚朋友,當時我把我的想法給他們說的時候,雖然當時我沒有多高職位,在同村里朋友圈里人緣還是比較好的,我的人品比較認可一定不會胡來,他感覺把這個錢借給我應該是挺放心的。"
資金的問題解決了,然而企業的發展光靠資金是不行的,他認識到,企業的發展如果沒有科技的創新,生產出來的產品也就沒有了市場的核心競爭力。為了解決企業發展遇到的問題,張士峰特意跑到中國磚機設備的龍頭產地福建泉州學習。
張士峰說:"如果你去了以后你就直接給人家說,或者要人家的技術這些都是不現實的事,尤其同行,我去了以后就是說,我直接我就說明我的來意,來的目的就是希望到你這邊來學習,或者得到你的技術支持,其實當時來的時候人家老板不見你,其實當時把事想得很簡單也就是說心里怎么想也就怎么說,去了以后當時想見人家老板,給人家老板談談能不能給咱技術支持其實用今天的理念和思路看當時那種做法就很幼稚。"
一次不見兩次,兩次不見三次,張士峰沒有放棄,進不了企業他就從企業門口等著,正是他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了福州磚機設備的企業老板。
張士峰說:"最終老板見我的時候我去的應該是第七次或者第八次,我又去的時候正好老板的車來,其實也就是我這種精神把老板打動了,也就是說后來我有技術方面的知識前期全部是他的,雖然當時我感覺做的那個事很幼稚,而我這種行動的確打動了他。"
隨著企業的發展,張士峰的的產品有了競爭力,規模也慢慢擴大了起來。同樣是殘疾人的張士峰想到了幫助和自己一樣的殘疾朋友們。他專門招收殘疾人進自己的工廠,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分配適合的工作崗位,幫他們解決了就業的難題。
張士峰說:"現在殘疾人應該不到三十個,他們之前的時候有的是在家,有的是從其他行業的,當時我一直給他們講一些事,我就說雖然咱們身體殘疾但是真正能打敗咱的還是咱們自己,其實我也給他們一些激勵其實我也給他談我創業過程當中是怎么做的,我認為他們現在的條件比我當時還要強很多。"
這位手指有些殘疾的工人告訴記者,因為自己小時候的頑皮而造成了身體的傷害,這也讓他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張士峰了解到他的情況后,將他招到自己的廠里做零工,讓他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讓他對于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和期待。
來到張士峰的工廠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崗位,踏踏實實的安頓了下來,而張士峰的故事也激勵著這些殘疾工人們,張士峰也經常和他們談話交流,鼓勵他們找回生活的信心。
殘疾人竇晨晨說:"在沒工作之前脾氣也不好,找到一份工作之后感覺心情也變好了,也更有自信了。來到公司之后,看到張經理這種情況比咱身體情況還嚴重,給自己更增加了一種信息,有了動力,向他學習爭取以后向他一樣這么優秀。"
張士峰是一名企業家,又是一位殘疾人,他真切的體會著作為殘疾人的感受,知道他們真正需要怎樣的幫助,"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穩定的工作才能真真切切的幫助到那些殘疾朋友們,讓他們樹立自己對未來生活的信心,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張士峰說:"他們有了適合他們自己的工作,有了這種經濟來源之后,我感覺他們在我這個地方更能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隨著咱企業的不斷擴張會有跟多適合殘疾人的崗位安排更多的殘疾人。"
原標題:聊城男子13米高空墜落致殘 自主創業專招殘疾人務工